|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2.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 第7-8页 |
| 3. 研究现状 | 第8页 |
| 4. 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 第8-9页 |
| 5.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茶文化概述 | 第10-22页 |
| ·茶文化的定义 | 第10页 |
| ·广义的定义 | 第10页 |
| ·狭义的定义 | 第10页 |
|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15页 |
| ·茶文化的形成 | 第10-11页 |
|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 | 第11-14页 |
| ·元明清时期至当代的茶文化 | 第14-15页 |
| ·我国各民族茶文化的地域特色 | 第15-19页 |
| ·影响茶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 第19-22页 |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 ·政治、经济因素 | 第20-21页 |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茶具概述 | 第22-34页 |
| ·茶具的定义 | 第22页 |
| ·茶具的发展 | 第22-28页 |
| ·专用茶具的出现 | 第22-23页 |
| ·唐宋时期茶具的发展 | 第23-26页 |
| ·明清至现代茶具的演变 | 第26-28页 |
| ·茶具的分类 | 第28-34页 |
| ·金属茶具 | 第29页 |
| ·瓷陶茶具 | 第29-32页 |
| ·竹木漆器茶具 | 第32-33页 |
| ·玻璃搪瓷茶具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茶文化与茶具的关联性 | 第34-41页 |
| ·茶文化与茶具关联性阐述 | 第34页 |
| ·各时期茶文化与茶具关联性的实例分析 | 第34-41页 |
| ·唐茶文化与越窑青瓷茶具 | 第34-35页 |
| ·宋斗茶文化与建窑黑盏 | 第35-37页 |
| ·明代散茶兴起与茶具的变革 | 第37-39页 |
| ·清以来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茶具发展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基于关联性的茶具设计原则 | 第41-48页 |
| ·茶具设计阐述 | 第41页 |
| ·从茶具与茶文化的关联性看当代茶具设计的误区 | 第41-42页 |
| ·盲目照搬西方茶具设计的成果 | 第41页 |
| ·一味模仿传统茶具设计的典范 | 第41-42页 |
| ·强调观赏性、艺术性忽视实用性 | 第42页 |
| ·茶具应具有与茶的品饮活动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 | 第42-45页 |
| ·茶具设计应注重实用功能性 | 第42-43页 |
| ·茶具设计应从实用性上考虑与饮茶习俗的关系 | 第43-44页 |
| ·案例分析 | 第44-45页 |
| ·茶具应具有与茶文化相适应的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艺术价值 | 第45-48页 |
| ·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 | 第45页 |
| ·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彰显 | 第45-46页 |
| ·与品饮环境的协调 | 第46-4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图片来源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