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概述 | 第8-10页 |
·普鲁兰酶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普鲁兰酶的主要生产菌种 | 第10-12页 |
·普鲁兰酶的分子结构 | 第12页 |
·基因工程技术在普鲁兰酶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12-14页 |
·普鲁兰酶的应用 | 第14-17页 |
·普鲁兰酶在高葡萄糖浆生产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普鲁兰酶在高麦芽糖浆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页 |
·普鲁兰酶在干啤酒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普鲁兰的其他用途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Bacillus licheniformis 普鲁兰酶编码基因的鉴定 | 第18-2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8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18-20页 |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分子克隆技术 | 第20-22页 |
·重组菌全细胞蛋白SDS-PAGE 分析 | 第22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22-24页 |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细菌总DNA 提取 | 第24页 |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普鲁兰酶基因的克隆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 | 第26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27页 |
·重组质粒稳定性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重组普鲁兰酶粗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28-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8页 |
·普鲁兰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普鲁兰酶亚基分子量的测定 | 第28页 |
·酶活测定 | 第28页 |
·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 第28页 |
·酶作用的最适pH | 第28-29页 |
·保温时间对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页 |
·金属离子、EDTA 和SDS 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普鲁兰酶的分子量测定 | 第29-30页 |
·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 第30页 |
·酶作用的最适pH | 第30页 |
·保温时间对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金属离子、EDTA 和SDS 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重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33-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菌种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酶活测定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3-34页 |
·重组菌摇瓶发酵的生长曲线与最适诱导表达时机的确定 | 第34-35页 |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5页 |
·培养基的pH 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装液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