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部分 瓜环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 第15-13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0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瓜环同系物的合成、结构和物理性质 | 第16-18页 |
·瓜环的分子识别 | 第18-20页 |
·瓜环同系物的应用 | 第20-29页 |
·瓜环介入的分子催化 | 第20-22页 |
·分子组装 | 第22-28页 |
·瓜环同系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8-29页 |
·瓜环衍生物的合成 | 第29-32页 |
·瓜环衍生物的应用 | 第32-38页 |
·分子筛 | 第32-33页 |
·离子通道 | 第33页 |
·囊泡 | 第33-35页 |
·CB[n]在固体表面的固定 | 第35-36页 |
·CB[n]键合在硅胶表面作为色谱固定相 | 第36页 |
·离子选择性电极 | 第36-37页 |
·新的抗生素支架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本文的研究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第二章 瓜环的合成分离及HPLC法研究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50-65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六、七、八元瓜环的合成及分离 | 第51-52页 |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52页 |
·~1H NMR的测定 | 第52页 |
·HPLC法测定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六、七、八元瓜环的鉴定 | 第52-54页 |
·CB[6]与客体g1,g2,g3,g4,g5,g6的相互作用 | 第54-58页 |
·HPLC法 | 第54-57页 |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57-58页 |
·~1H NMR法 | 第58页 |
·CB[7]与客体g1,g2,g3,g4,g5,g6的相互作用 | 第58-61页 |
·HPLC法 | 第58-60页 |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60页 |
·~1HNMR法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三章 瓜环作为抗癌药物喜树碱载体的研究 | 第65-97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73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七元瓜环急性毒性试验 | 第66页 |
·六、七、八瓜环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第66页 |
·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66-67页 |
·~1H NMR的测定 | 第67页 |
·相溶解度法测定 | 第67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的制备 | 第67页 |
·喜树碱与瓜环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67页 |
·喜叔碱固体包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的DTA分析 | 第68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8页 |
·X-ray粉末衍射分析 | 第68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68-71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pH=2.0缓冲介质中的释放 | 第68-70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纯水介质中的释放 | 第70-71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pH=7.4缓冲介质中的释放 | 第71页 |
·HPLC法考察包合物对喜树碱内酯环的稳定作用 | 第71-73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92页 |
·瓜环急毒试验及体外细胞毒活性考察 | 第73-74页 |
·喜树碱闭环内酯形式与CB[7,8]的相互作用 | 第74-83页 |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74-76页 |
·荧光光谱法 | 第76-78页 |
·~1H NMR | 第78-79页 |
·相溶解度法 | 第79-83页 |
·喜树碱开环羧酸盐形式与CB[7,8]的相互作用 | 第83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的DTA分析 | 第83-84页 |
·FTIR分析 | 第84-86页 |
·XRD分析 | 第86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体外释放研究 | 第86-90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pH=2.0缓冲介质中的释放考察 | 第86-88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纯水介质中的释放考察 | 第88-89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pH=7.4缓冲介质中的释放考察 | 第89-90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在不同pH释放介质中的释放比较 | 第90页 |
·HPLC法考察包合物对喜树碱内酯环的稳定作用 | 第90-91页 |
·喜树碱固体包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第四章 瓜环作为抗癌药物苯丁酸氮芥载体的研究 | 第97-119页 |
·引言 | 第97页 |
·实验部分 | 第97-101页 |
·主要试剂 | 第97-98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98页 |
·~1H NMR的测定 | 第98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 | 第98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98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的制备 | 第98页 |
·苯丁酸氮芥与七、八元瓜环和β-CD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98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98-99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与鸟苷的动力学测试 | 第99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99-100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100-10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5页 |
·苯丁酸氮芥与七、八元瓜环和β-CD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4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 | 第104-108页 |
·三种载体固体包合物的FTIR表征 | 第108页 |
·三种载体固体包合物与鸟苷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108-113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体外释放的研究 | 第113-114页 |
·苯丁酸氮芥固体包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七元瓜环作为5-氨基水杨酸结肠给药载体可行性考察 | 第119-133页 |
·引言 | 第119-120页 |
·实验部分 | 第120-122页 |
·主要试剂 | 第120页 |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120页 |
·HPLC法测定 | 第120页 |
·~1H NMR的测定 | 第120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 | 第120-121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121页 |
·5-氨基水杨酸固体包合物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121页 |
·5-氨基水杨酸与七元瓜环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121页 |
·5-ASA固体包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121-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9页 |
·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CB[7]与5-ASA在不同pH值下的相互作用 | 第122-124页 |
·HPLC法研究CB[7]与5-ASA在酸性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 第124-125页 |
·~1HNMR研究CB[7]与5-ASA的相互作用 | 第125-126页 |
·热动力学方法研究CB[7]-5-ASA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26-127页 |
·包合物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127-128页 |
·5-ASA固体包合物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分析(TG) | 第128页 |
·5-ASA固体包合物的FTIR研究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二部分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3-162页 |
第一章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3-152页 |
·引言 | 第133页 |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133-141页 |
·实验部分 | 第141-143页 |
·实验条件 | 第141-142页 |
·提取分离流程图 | 第142-143页 |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普数据 | 第143-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第二章 其他工作 | 第152-162页 |
·贵州产三种毛莨属植物中小麦黄素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152-160页 |
·引言 | 第152-153页 |
·实验部分 | 第153-1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6-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2页 |
总结 | 第162-166页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波谱图 | 第166-170页 |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