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站油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与调整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 ·自发渗吸实验 | 第15-18页 |
| ·自发渗吸数学模型 | 第18页 |
| ·驱替条件下的渗吸实验 | 第18-21页 |
|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 ·优化布井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周期注水方式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新站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 第29-35页 |
| ·构造特征 | 第29页 |
| ·储层特征 | 第29-33页 |
| ·油层组划分 | 第29-30页 |
| ·沉积背景与沉积微相 | 第30-32页 |
| ·储层岩性及物性特征 | 第32-33页 |
| ·流体性质 | 第33-34页 |
| ·油水分布特征 | 第34页 |
| ·地层压力和温度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新站油田裂缝特征和识别技术研究 | 第35-51页 |
| ·压裂缝特征 | 第35-37页 |
| ·压裂缝的方位 | 第35-36页 |
| ·压裂缝的类型 | 第36-37页 |
|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 第37-41页 |
| ·显裂缝 | 第37-39页 |
| ·微裂缝 | 第39-40页 |
| ·层间裂缝发育特征 | 第40-41页 |
| ·常规测井裂缝模式识别技术研究 | 第41-51页 |
| ·模式识别技术特点 | 第41页 |
| ·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 ·裂缝模式建立 | 第44-47页 |
| ·裂缝发育程度表征 | 第47-49页 |
|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解释成果与验证情况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 第51-55页 |
| ·裂缝性油藏衰竭式开采特征 | 第51-52页 |
|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特征 | 第52-55页 |
| 第六章 开发调整技术的研究及实施效果 | 第55-78页 |
| ·开展示踪剂试验,了解裂缝发育状况 | 第55-60页 |
| ·示踪剂技术解释基本原理 | 第55-58页 |
| ·试验方案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 ·采取定压注水,延迟油井见水时间 | 第60-61页 |
| ·开展周期注水可行性研究,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 第61-65页 |
| ·周期注水的理论依据 | 第62页 |
| ·周期注水的地质依据 | 第62-63页 |
| ·周期注水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 ·开展注采系统调整现场试验 | 第65页 |
| ·开展加密和注采系统调整室内研究 | 第65-78页 |
| ·合理井网系统探讨 | 第65页 |
|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 | 第65-71页 |
| ·加密可行性与加密方式研究 | 第71-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