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2-13页 |
3. 实验步骤和方法 | 第13-14页 |
4. 统计处理 | 第14页 |
结果 | 第14-21页 |
1. 两组取样牙位的平均缺失牙数、平均探诊深度和平均附着丧失的比较 | 第14-15页 |
2. T.f、P.g 16S rRNAPCR 产物、T.f 和 P.g 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的电泳结果 | 第15页 |
3. P.i 16S rRNAPCR 产物、P.i 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的电泳结果 | 第15-16页 |
4. T.f、P.g、P.i 在两组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细菌的的阳性检出情况 | 第16-18页 |
5. 实验组中,T.f、P.g、P.i 三种牙周致病菌在不同性别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情况 | 第18-19页 |
6. 对照组中,T.f、P.g、P.i 在不同性别龈下菌斑中的检出情况 | 第19-20页 |
7. 对照组中 T.f、P.g、P.i 在不同民族龈下菌斑中的检出情况(个) | 第20页 |
8. 实验组中 T.f、P.g、P.i 在不同民族龈下菌斑中的检出情况(个)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5页 |
1. CP 与 CHD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 PCR 技术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 第22页 |
3. 三种牙周致病菌在两组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细菌的的检出情况 | 第22-23页 |
4. P.g、T.f 和 P.i 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三种致病菌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5. 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性别、民族的关系 | 第24-25页 |
6. 本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附图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综述 | 第33-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