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植物耐盐效应决定子(DETERMINANTS)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植物耐盐效应分子功能分类 | 第10-11页 |
·植物耐盐调节分子 | 第11-14页 |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渗透保护物质代谢的基因工程 | 第14-15页 |
·自由基清除的基因工程 | 第15-16页 |
·离子均衡的基因工程 | 第16页 |
·胁迫相关蛋白的基因工程 | 第16-17页 |
·信号转导通路分子的基因工程策略 | 第17页 |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大豆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 第18-20页 |
·大豆遗传转化系统 | 第20-23页 |
·甲基卤化物转移酶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甲基卤化物 | 第23页 |
·卤甲烷合成释放途径 | 第23-25页 |
·臭氧层破坏与卤代甲烷的关系 | 第25-26页 |
·植物甲基转移酶的功能与分类 | 第26-27页 |
·甲基转移酶的作用机制 | 第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大豆胚尖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9-34页 |
·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29页 |
·种子及其来源 | 第29页 |
·化学试剂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培养条件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种子灭菌方法的优化选择 | 第29页 |
·外植体的优化选择 | 第29页 |
·TDZ(赛苯隆,Thidiazuron)水平对大豆胚尖出芽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拔高培养基的优化 | 第30页 |
·大豆生根的优化方法 | 第30页 |
·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大豆种子灭菌方法的优化选择 | 第30页 |
·外植体的优化选择 | 第30-31页 |
·TDZ 水平对大豆胚尖出芽率的影响 | 第31页 |
·拔高培养基的优化 | 第31-32页 |
·大豆生根的优化方法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大豆胚尖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2页 |
·大豆生根和炼苗的优化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耐盐大豆遗传转化分子机制的探讨 | 第34-46页 |
·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34-35页 |
·种子及其来源 | 第34页 |
·菌种及载体 | 第34页 |
·酶及化学试剂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培养条件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引物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大豆胚尖的灭菌与切取 | 第35页 |
·筛选压的优化选择 | 第35页 |
·菌液的浓度及浸染时间的优化选择 | 第35页 |
·不同的农杆菌抑制剂对大豆生根的影响 | 第35页 |
·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 | 第35-36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直接转化法) | 第36页 |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与鉴定及菌液准备 | 第36页 |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 第36-37页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37页 |
·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PCR 检测 | 第37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检测 | 第37-38页 |
·DNA 的提取及Southern 分析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筛选压的优化选择 | 第39-40页 |
·菌液的浓度及浸染时间的优化选择 | 第40-41页 |
·不同的农杆菌抑制剂对大豆生根的影响 | 第41页 |
·农杆菌中外源基因的PCR 检测 | 第41页 |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41-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 第42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检测 | 第42-44页 |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检测 | 第4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4-46页 |
·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 | 第44页 |
·耐盐大豆遗传转化分子机制的探讨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