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萃取都昌菊三七生物碱的工艺及分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31页 |
| ·菊三七简介 | 第9-12页 |
| ·菊三七的化学成分 | 第9-10页 |
| ·菊三七的药用及药理 | 第10-11页 |
| ·菊三七的提取方法 | 第11-12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2页 |
| ·超临界萃取技术 | 第12-24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2-14页 |
|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流体溶剂 | 第16-18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18-24页 |
| ·超临界CO_2萃取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 ·超临界萃取生物碱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展望 | 第2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28-3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 第2章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 ·显色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 ·样品测定方法及空白试验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 ·定性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33页 |
| ·定量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萃取工艺研究 | 第35-51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药品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第35-37页 |
| ·实验装置简介 | 第35-37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7页 |
| ·药材预处理 | 第37-41页 |
| ·药材含水量测定 | 第37-38页 |
| ·原药材粒度影响 | 第38页 |
| ·碱化试剂的加入 | 第38-39页 |
| ·夹带剂的加入 | 第39-41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1-45页 |
| ·夹带剂用量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正交试验 | 第45-47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5页 |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 ·适宜萃取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第47页 |
| ·放大实验 | 第47-48页 |
| ·传统方法对比试验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菊三七生物碱的分离 | 第51-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 ·实验药品 | 第51页 |
|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 ·菊三七总生物碱的初步纯化 | 第52页 |
| ·柱层析分离菊三七生物碱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 ·TLC展开剂的选择 | 第52-53页 |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53页 |
| ·洗脱结果 | 第53页 |
| ·白色固体A重结晶纯化 | 第53页 |
| ·无色针状晶体的鉴定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5页 |
|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