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一般理论论文--医学史论文

近世日本汉方医学变迁研究

提要第1-9页
绪论第9-2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第10-11页
 三、论文中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1-16页
 四、研究现状第16-20页
第一章 汉方的起源与发展第20-39页
 第一节 奈良时期以前的日本医学第21-24页
  一、朝鲜半岛与中医传日第21-23页
  二、知聪赴日第23-24页
 第二节 飞鸟--奈良时代日本医学第24-28页
  一、隋唐医学对日本医学的影响第25-26页
  二、中国唐代医学对日本医事及教育制度的影响第26-28页
 第三节 平安时期的日本医学第28-34页
  一、中医药书籍流传日本与日本医学的雏形第29-31页
  二、《医心方》的出现第31-34页
 第四节 镰仓时代的日本医学第34-39页
  一、宋版医书的传入第34-36页
  二、《顿医抄》和《万安方》第36-39页
第二章 汉方医学的兴起第39-55页
 第一节 金元医学对日本医学的影响第39-43页
  一、金元时期的中国医学第39-41页
  二、金元四大家第41-43页
 第二节 汉方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第43-55页
  一、明朝医学的输入第44-47页
  二、中日间直接的医学交流第47-55页
第三章 汉方医学体系的形成第55-82页
 第一节 后世派医学的形成第56-67页
  一、曲直濑道三第56-59页
  二、后世派医学的学术特点第59-64页
  三、启迪院对日本医学的影响第64-66页
  四、后世派医学的历史地位第66-67页
 第二节 后世派医学的发展与变化第67-82页
  一、后世派医学大发展的背景第68-69页
  二、后世派医学的广泛传播第69-72页
  三、后世派医学的变化第72-75页
  四、江户时代初期汉籍医书的和刻事业第75-79页
  五、医学和儒学第79-82页
第四章 汉方医学的变革第82-107页
 第一节 古方派医学的形成第82-89页
  一、古方派的崛起第82-84页
  二、古方派崛起的时代背景第84-89页
 第二节 古方派的学术特点第89-95页
 第三节 古方派医家的主要医学思想第95-107页
  一、名古屋玄医与“贵阳贱阴”第95-97页
  二、后藤艮山与“一气留滞论”第97-100页
  三、香川修庵与“儒医一本论”第100-101页
  四、吉益东洞与“万病一毒论”第101-104页
  五、吉益南涯与“气血水学说”第104-105页
  六、古方派对日本医学的影响第105-107页
第五章 汉方医学的新动向第107-142页
 第一节 折衷派的抬头第107-112页
  一、折衷派的兴起第107-108页
  二、折衷派的著名医家及学术思想第108-112页
 第二节 兰学的兴起与西洋医学的输入第112-121页
  一、南蛮流医学时代第113-114页
  二、兰医的传入与发展第114-121页
 第三节 日本解剖学的开端第121-134页
  一、山胁东洋与《脏志》第121-125页
  二、《解体新书》的出版及其历史意义第125-130页
  三、《解体新书》与汉学第130-132页
  四、杉田玄白与大槻玄泽的医学观第132-134页
 第四节 日本独创的外科实验业绩第134-142页
  一、贺川流派产科第134-138页
  二、华冈流派外科第138-142页
第六章 医学考证学的成就第142-167页
 第一节 医学考证派的兴起第143-148页
  一、医学考证派兴起的文化历史背景第143-146页
  二、医学考证学的繁荣第146-148页
 第二节 日本考证医学大师--森立之第148-154页
  一、森立之的考证学贡献第148-152页
  二、对医书回流中国的贡献第152-154页
 第三节 多纪家族对考证学的贡献第154-159页
 第四节 江户医学馆第159-167页
  一、医学馆的医学教育第159-163页
  二、医学馆官立化的意义第163-164页
  三、中国医学典籍的回流第164-167页
第七章 汉方医学的衰败与复兴第167-176页
 第一节 汉方医学的存续运动第167-172页
  一、导致汉方医学衰败的社会因素第167-169页
  二、汉医社团的成立与汉医救亡运动第169-172页
 第二节 汉方医学的复兴第172-176页
  一、汉方医学复兴的曙光第172-174页
  二、汉方医学的全面复兴第174-176页
结论第176-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88-189页
中文摘要第189-193页
Abstract第193-197页
后记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
下一篇:激励、制约与农民参与行为--黑龙江省F市D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