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8-10页 |
第一篇 绪论 | 第10-40页 |
第一章 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 | 第10-21页 |
一、肝脏胆固醇代谢、转运异常 | 第10-15页 |
二、胆囊功能及胆汁流变学异常 | 第15-16页 |
三、胆囊细菌感染 | 第16-17页 |
四、胆固醇结石的基因研究 | 第17-21页 |
第二章 肝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与进展 | 第21-35页 |
一、被动靶向制剂 | 第21-28页 |
二、主动靶向制剂 | 第28-31页 |
三、物理靶向制剂 | 第31-32页 |
四、其他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脂肪酸胆酸结合物抗结石机制 | 第35-40页 |
一、FABACs的结构式 | 第35页 |
二、FABACs的吸收和转运 | 第35-36页 |
三、FABACs抗结石理论分析 | 第36-40页 |
第二篇 脂肪酸胆汁酸衍生物抗小鼠胆固醇结石的体内研究 | 第40-78页 |
第一章 脂肪酸胆汁酸衍生物疗效体内筛选试验 | 第41-57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一、实验器材 | 第41页 |
二、实验动物 | 第41-42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一、小鼠一般情况 | 第47-48页 |
二、各组小鼠胆囊结石成石情况 | 第48-50页 |
1、胆囊结石数量变化 | 第48页 |
2、偏振光显微镜检测各组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情况 | 第48页 |
3、胆囊内容物重量检测 | 第48-49页 |
4、胆结石红外线光谱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三、各组小鼠肝功、血脂变化对比 | 第50-52页 |
四、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52-54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二章 EBHU18预防小鼠胆结石形成体内实验研究 | 第57-6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一、实验器材 | 第57页 |
二、实验动物 | 第57-58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一、小鼠一般情况 | 第60-61页 |
二、各组小鼠胆囊结石成石情况 | 第61-63页 |
1、胆囊结石数量变化 | 第61页 |
2、偏振光显微镜检测各组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情况 | 第61页 |
3、胆囊内容物重量检测 | 第61-62页 |
4、胆结石红外线光谱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三、各组小鼠肝功、血脂变化对比 | 第63-64页 |
四、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64-66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三章 EBHU18治疗小鼠胆结石体内实验研究 | 第69-78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一、实验器材 | 第69页 |
二、实验动物 | 第69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一、小鼠一般情况 | 第70-71页 |
二、各组小鼠胆囊结石成石情况 | 第71-73页 |
1、胆囊结石数量变化 | 第71页 |
2、偏振光显微镜检测各组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情况 | 第71页 |
3、胆囊内容物重量检测 | 第71-72页 |
4、胆结石红外线光谱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三、各组小鼠肝功、血脂变化对比 | 第73-74页 |
四、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74-76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76-78页 |
实验结论 | 第78-79页 |
本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 第79-80页 |
附图 | 第8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中文摘要 | 第105-108页 |
英文摘要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