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 一、唐代社会救济政策的思想基础 | 第13-22页 |
| (一)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 第13-16页 |
| (二) 儒家的仁义学说 | 第16-17页 |
| (三) 佛教的慈悲观念 | 第17-19页 |
| (四) 贞观统治集团的民本思想 | 第19-22页 |
| 二、对灾民的社会救济政策 | 第22-32页 |
| (一) 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况 | 第22-24页 |
| (二) 唐政府对灾民的社会救济 | 第24-32页 |
| 1. 未雨绸缪 | 第25-27页 |
| 2. 临灾赈济 | 第27-29页 |
| 3. 灾后安民 | 第29-32页 |
| 三、对老人的社会救济政策 | 第32-40页 |
| (一) 老人的年龄界定 | 第32-33页 |
| (二) 对老人的社会救济 | 第33-40页 |
| 1. 敬老礼仪 | 第33-34页 |
| 2. 法律保障 | 第34-36页 |
| 3. 实物救济 | 第36页 |
| 4. 版授高年 | 第36-37页 |
| 5. 减免赋役 | 第37-38页 |
| 6. 侍丁制度 | 第38-40页 |
| 四、对鳏寡孤独的社会救济政策 | 第40-45页 |
| (一) 鳏寡孤独的标准及年龄界定 | 第40页 |
| (二) 对鳏寡孤独的社会救济 | 第40-45页 |
| 1. 实物救济 | 第40-42页 |
| 2. 减免赋役 | 第42页 |
| 3. 医疗丧葬救济 | 第42-43页 |
| 4. 收养制度 | 第43-45页 |
| 五、对残疾者的社会救济政策 | 第45-50页 |
| (一) 残疾的标准及法律规定 | 第45-46页 |
| (二) 对残疾者的社会救济 | 第46-50页 |
| 1. 实物救济 | 第46页 |
| 2. 受田优待 | 第46-47页 |
| 3. 减免赋役 | 第47-48页 |
| 4. 收容侍养 | 第48-50页 |
| 六、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救济政策 | 第50-58页 |
| (一) 唐代的兵役制度 | 第50-51页 |
| (二) 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救济 | 第51-58页 |
| 1. 实物救济 | 第51-52页 |
| 2. 受田优待 | 第52-53页 |
| 3. 减免赋役 | 第53页 |
| 4. 医疗救济 | 第53-55页 |
| 5. 丧葬救济 | 第55-58页 |
| 结语 | 第58-61页 |
| 附表 | 第6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