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2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三、论文新意 | 第12-13页 |
四、基本史料介绍 | 第13-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17世纪以前的喀尔喀万户 | 第20-35页 |
第一节 喀尔喀万户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5页 |
一、达延汗分封诸子与喀尔喀万户的由来 | 第20-22页 |
二、北喀尔喀的发展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格哷森札诸子及其鄂托克 | 第25-29页 |
第三节 16世纪的喀尔喀诸汗 | 第29-35页 |
一、阿巴泰汗 | 第29-32页 |
二、赉瑚尔称汗及扎萨克图汗 | 第32-33页 |
三、阿勒坦汗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硕垒称汗与车臣汗部的建立 | 第35-46页 |
第一节 硕垒早期活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硕垒称汗 | 第37-41页 |
第三节 车臣汗部游牧地 | 第41-46页 |
第三章 硕垒车臣汗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 | 第46-68页 |
第一节 硕垒车臣汗保全蒙古汗统的尝试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拥立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49-52页 |
第三节 硕垒汗与清廷的交涉(1634—1646) | 第52-58页 |
第四节 迎请达赖喇嘛的努力 | 第58-61页 |
第五节 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联盟之后的硕垒车臣汗 | 第61-68页 |
第四章 车臣汗家族与车臣汗部的构成 | 第68-95页 |
第一节 车臣汗家族及其姻亲 | 第68-75页 |
一、阿敏都喇勒父子两代的姻亲 | 第68-71页 |
二、硕垒汗诸妻 | 第71-75页 |
第二节 车臣汗部的诸鄂托克构成 | 第75-95页 |
一、硕垒的"斡木其"鄂托克 | 第76-79页 |
二、投附车臣汗部的各鄂托克 | 第79-90页 |
三、车臣汗部的其他鄂托克 | 第90-95页 |
第五章 车臣汗部与俄罗斯的关系 | 第95-116页 |
第一节 俄罗斯使团出使车臣汗部 | 第96-107页 |
一、瓦西里·科列斯尼克夫及其派出的两个使团 | 第96-101页 |
二、伊凡·鲍哈波夫出使车臣汗部 | 第101-103页 |
三、俄罗斯正式使团出访车臣汗 | 第103-105页 |
四、关于"孔图钦王子"与俄国人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车臣汗遣使莫斯科 | 第107-110页 |
一、蒙古使团的派出 | 第107页 |
二、使团在莫斯科 | 第107-109页 |
三、使团的返程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车臣汗部与俄罗斯通使关系之实质 | 第110-113页 |
一、沙皇俄国的目的 | 第110-111页 |
二、车臣汗的用意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17世纪60—80年代的车臣汗部与俄罗斯关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17世纪后半叶的车臣汗部 | 第116-140页 |
第一节 从阿海哈屯监管汗部到诺尔布汗时代的车臣汗部 | 第116-122页 |
一、硕垒汗逝世 | 第116-117页 |
二、阿海哈屯监管汗部与巴布继位 | 第117-121页 |
三、诺尔布继车臣汗位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清朝与第四、五代车臣汗 | 第122-131页 |
一、康熙皇帝钦定第四代车臣汗 | 第122-126页 |
二、乌默客继车臣汗位 | 第126-128页 |
三、对第五代车臣汗的疑问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噶尔丹入侵与清代车臣汗部的建立 | 第131-140页 |
一、噶尔丹入侵 | 第131页 |
二、车臣汗部的内附与清朝的安置 | 第131-133页 |
三、清朝在车臣汗部增设扎萨克 | 第133-137页 |
四、多伦会盟与清代车臣汗部的成立 | 第137-140页 |
结语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153页 |
后记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