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无效合同概述 | 第11-17页 |
一、我国合同法的目标和合同无效制度的价值 | 第11-12页 |
二、无效合同概念的界定 | 第12-17页 |
(一) 各国无效合同概念的立法体例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对无效合同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无效合同的判定 | 第17-26页 |
一、判定无效合同的价值准则 | 第17-20页 |
(一) 自由价值 | 第17-18页 |
(二) 效益价值 | 第18页 |
(三) 安全价值 | 第18-19页 |
(四) 正义价值 | 第19-20页 |
二、不同国家、地区的合同无效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合同无效原因的立法例 | 第20-22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合同无效原因的立法例 | 第22-23页 |
(三) 我国合同无效原因的具体分析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无效合同效力补救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一、无效合同效力补救的概念和性质 | 第26-28页 |
二、无效合同效力补救的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一) 有利于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贯彻,实现私法自治理念 | 第28-29页 |
(二) 有利于无过错当事人权利的充分保护,符合公平正义理念 | 第29-30页 |
(三) 有利于交易安全的维护,符合私法的社会本位理念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无效合同效力补救的方式 | 第31-37页 |
一、无效合同的转换 | 第31-32页 |
(一) 无效合同效力转换的概念 | 第31页 |
(二) 无效合同效力转换的要件 | 第31-32页 |
二、无效合同的确认 | 第32-33页 |
(一) 无效合同确认的概念 | 第32-33页 |
(二) 确认行为的形式和效力 | 第33页 |
三、对无效合同的承认 | 第33-35页 |
(一) 承认必须满足的条件 | 第33-34页 |
(二) 承认的形式和效力 | 第34页 |
(三) 承认的禁止 | 第34-35页 |
四、对无效合同的实际履行 | 第35-37页 |
(一) 无效合同实际履行的概念 | 第35页 |
(二) 溯及力问题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