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0.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工作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工作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条件 | 第14-16页 |
| 1. 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概况 | 第16-25页 |
| ·Holcim大奖赛的背景 | 第16-17页 |
| ·Holcim大奖赛的运作方式 | 第17-19页 |
| ·Holcim大奖赛的赛程安排 | 第17-18页 |
| ·Holcim大奖赛的奖励 | 第18页 |
| ·Holcim大奖赛的五个赛区 | 第18-19页 |
| ·Holcim大奖赛的技术支持 | 第19页 |
| ·Holcim大奖赛的理念和评奖标准 | 第19-21页 |
| ·更广泛的“可持续性” | 第19-20页 |
| ·五条评奖标准 | 第20-21页 |
| ·Holcim大奖赛对中国可持续建筑发展的影响 | 第21-25页 |
| ·中国可持续建筑的研究热点 | 第21-22页 |
| ·Holcim大奖赛在中国 | 第22-23页 |
| ·中国目前可持续建筑发展特点 | 第23-25页 |
| 2. 对获奖作品整体情况的分析 | 第25-28页 |
| ·作品涉及的专业领域 | 第25页 |
| ·作品的地域性特点 | 第25-27页 |
| ·专业作品和年轻一代作品的差异性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获奖作品对五条评奖标准的诊释 | 第28-57页 |
| ·重大变革和可移植性 | 第29-35页 |
| ·对于建筑相关领域的贡献 | 第30-31页 |
| ·综合材料、产品、结构、围护和建设服务的创新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 ·关于建造技术和程序,施工和维护的卓越方法 | 第32-33页 |
| ·对于预设目标实现情况的长期追踪评价 | 第33页 |
| ·知识的传播 | 第33-35页 |
| ·伦理标准和社会公平 | 第35-41页 |
| ·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对道德标准的坚持 | 第36-37页 |
| ·对于形成适于全社会发展的环境和社区价值的贡献 | 第37-38页 |
|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第38-39页 |
| ·在供应商的工厂、基地和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条件品质 | 第39页 |
| ·行政上的透明度和正确性 | 第39-41页 |
| ·生态质量和能源保存 | 第41-47页 |
| ·建造、运转和维护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 | 第42-43页 |
| ·建造、运转和维护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较高 | 第43-44页 |
| ·土地使用效率 | 第44页 |
| ·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与环境产生较少的冲突 | 第44-45页 |
| ·健全的产品和技术 | 第45-47页 |
| ·经济效能和适应性 | 第47-51页 |
| ·创新的资金运行方式 | 第48页 |
| ·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经济资源以及对整个区域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对于未来变化的适应性 | 第49页 |
| ·对经济环境的稳固作用 | 第49-50页 |
| ·建设中资源配置的经济节约 | 第50-51页 |
| ·文脉的呼应和美学影响 | 第51-57页 |
| ·对现存文脉条件的提升,与自然和人文文脉相呼应 | 第52-53页 |
| ·与地形、基础设施、城市结构和建筑的相互依存 | 第53页 |
| ·对建筑环境谨慎的修复与改造 | 第53-54页 |
| ·规划策略 | 第54-55页 |
| ·建筑上的品质和美学影响 | 第55-57页 |
| 4. 实例分析 | 第57-82页 |
| ·斯图加特中央车站 | 第57-61页 |
| ·项目背景 | 第57页 |
| ·项目概况 | 第57-58页 |
| ·对评奖标准的诠释 | 第58-61页 |
| ·Benny农场基础设施的绿色生机 | 第61-65页 |
| ·项目背景 | 第61-62页 |
| ·设计要点 | 第62页 |
| ·对评奖标准的诊释 | 第62-65页 |
| ·来氏聚落再生设计 | 第65-70页 |
| ·项目背景 | 第65-66页 |
| ·设计要点 | 第66-67页 |
| ·对评奖标准的诊释 | 第67-70页 |
| ·五散房 | 第70-74页 |
| ·项目概况 | 第70-72页 |
| ·对评奖标准的诠释 | 第72-74页 |
| ·其他中国获奖作品 | 第74-79页 |
|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SRIBS)低能耗连体住宅 | 第74-75页 |
| ·BARN-ing概念区域规划 | 第75-77页 |
| ·“2+2+1”住宅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2页 |
| 5. 结论 | 第82-84页 |
| 附录一: 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获奖作品总表 | 第84-88页 |
|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后记 | 第91-9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