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 第10页 |
二、构造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勘探现状 | 第12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五、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构造背景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重力场、磁场特征 | 第16-18页 |
一、重力异常特征 | 第16-17页 |
二、磁力异常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基底岩性特征 | 第18-23页 |
一、盆地基底岩性特征 | 第18-20页 |
二、宾县凹陷基底岩性 | 第20页 |
三、石炭—二叠系地层特征 | 第20-23页 |
第四节 火成岩特征 | 第23-26页 |
一、火成岩分布及年龄特征 | 第23-24页 |
二、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4-25页 |
三、火山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第五节 宾县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地层对比研究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8-37页 |
一、地层划分 | 第28-30页 |
二、地层对比 | 第30-37页 |
第二节 沉积演化特征 | 第37-42页 |
一、断陷期沉积演化分析 | 第37-39页 |
二、断坳转换期沉积演化分析 | 第39页 |
三、坳陷期沉积演化分析 | 第39-42页 |
第三节 构造与沉积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宾县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 第43-60页 |
第一节 构造样式及断裂特征 | 第43-46页 |
一、构造样式 | 第43页 |
二、断裂分布及活动特征 | 第43-46页 |
第二节 主要构造运动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剥蚀厚度计算 | 第47-52页 |
一、剥蚀厚度恢复 | 第48-50页 |
二、平衡剖面原理 | 第50-52页 |
第四节、宾县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 第52-60页 |
一、SB-04-EW-02测线构造演化特征 | 第52-54页 |
二、SBML-05-SN-22393测线构造演化特征 | 第54页 |
三、SBML-05-EW-5083测线构造演化特征 | 第54-57页 |
四、构造演化剖面定量研究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 第60-74页 |
一、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 第60-64页 |
1、构造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及特征 | 第60-63页 |
2、构造热演化对烃源岩生烃史的控制 | 第63-64页 |
二、构造演化对储盖组合的控制 | 第64-66页 |
三、构造演化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 第66-68页 |
四、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过程的控制 | 第68-69页 |
五、构造演化对油气保存条件的控制 | 第69-70页 |
六、勘探层系选择及油气有利区预测 | 第70-74页 |
1、勘探层系选择 | 第70-72页 |
2、有利区预测 | 第72-74页 |
结论及主要认识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