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生物监测、生态监测论文

长江上游地区碳增汇与预警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10-11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11-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 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碳汇与分布第14-15页
  2 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碳增汇第15页
  3 长江上游典型区碳增汇预警第15-16页
第二章 长江上游概况第16-24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第16-19页
  1 地理位置第16-17页
  2 地质地貌第17-18页
  3 土壤植被第18页
  4 气候水文第18-19页
 第(二)节 自然资源概况第19-20页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第20-22页
  1 社会发展概况第20-21页
  2 经济发展概况第21-22页
 第(四)节 生态环境问题第22-24页
  1 水环境问题第22-23页
  2 大气环境问题第23页
  3 湿地退化问题第23-24页
第三章 碳增汇监测与预警方法第24-30页
 第(一)节 长江上游与典型区碳增汇监测与预警技术路线第24页
 第(二)节 植被碳汇监测方法第24-28页
  1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碳汇监测方法第25-27页
  2 长江上游地区灌木与疏林碳汇监测方法第27页
  3 长江上游地区草地碳汇监测方法第27-28页
  4 长江上游地区农田碳汇监测方法第28页
 第(三)节 碳增汇监测方法第28-29页
  1 碳汇监测方法第28页
  2 碳源监测方法第28-29页
 第(四)节 典型区碳增汇预警方法第29-30页
第四章2000 年与2005 年长江上游植被碳汇与分布第30-45页
 第(一)节 数据与处理第31-32页
  1 数据第31-32页
  2 数据处理第32页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碳汇与空间分布第32-45页
  1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碳汇与空间分布第33-36页
  2 长江上游地区灌木与疏林地碳汇与空间分布第36-38页
  3 长江上游地区草地碳汇与空间分布第38-41页
  4 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汇与空间分布第41-45页
第五章 2000—2005 年长江上游碳增汇第45-56页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碳汇第46-48页
  1 碳汇监测指标第47页
  2 长江上游地区碳汇第47-48页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碳源第48-56页
  1 碳源监测指标第49页
  2 长江上游地区燃料碳排放第49-52页
  3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源第52-56页
第六章 长江上游典型区碳增汇预警第56-66页
 第(一)节 预警方法第56-60页
  1 预警目标第56-57页
  2 预警指导思想第57页
  3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7-59页
  4 预警模型第59页
  5 预警警级的建立第59-60页
 第(二)节 典型区碳增汇预警第60-66页
  1 宝兴县概况第60-62页
  2 宝兴县碳汇估算第62-63页
  3 宝兴县碳源估算第63-64页
  4 预警结果与分析第64-65页
  5 预警存在的问题第65-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第(一)节 结论第66-67页
  1 2000 年与2005 年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碳汇第66页
  2 2000 年到2005 年长江上游地区碳增汇第66页
  3 长江上游典型区碳增汇预警第66-67页
 第(二)节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流域农业区氮平衡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