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4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2页 |
·地层特征 | 第14-18页 |
·研究区奥陶系地层发育及展布 | 第14-15页 |
·研究区奥陶系地层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 第15-17页 |
·研究区奥陶系岩性综合剖面的建立 | 第17-18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2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2-32页 |
·沉积相划分的标志 | 第22页 |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 第22-23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23-29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23-26页 |
·台地边缘浅滩相 | 第26-27页 |
·混积陆棚 | 第27-28页 |
·台间盆地相 | 第28-29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9-32页 |
第4章 古岩溶作用 | 第32-51页 |
·古岩溶期次和类型 | 第32-33页 |
·古岩溶期次 | 第32页 |
·古岩溶类型 | 第32-33页 |
·受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同生期岩溶作用 | 第33-39页 |
·同生岩溶作用标志与特征 | 第33-37页 |
·同生溶蚀作用的机制及结构模式 | 第37-38页 |
·同生溶蚀储层储渗空间类型与储层类型 | 第38页 |
·同生溶蚀储层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加里东期受平行不整合面控制的表生岩溶作用 | 第39-48页 |
·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区域 | 第40页 |
·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的识别标志 | 第40-45页 |
·加里东期表生岩溶活动特征 | 第45-47页 |
·研究区加里东期受平行不整合面控制的表生岩溶作用模式 | 第47-48页 |
·海西早期受角度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岩溶作用 | 第48-51页 |
·研究区海西早期大气水岩溶活动特征 | 第48-49页 |
·断裂主导的大气水深潜流带岩溶 | 第49-50页 |
·研究区海西早期受角度不整合面控制的表生岩溶作用模式 | 第50-51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51-72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1-5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60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60-61页 |
·储层类型及其测井识别标志 | 第61-64页 |
·洞穴型储层 | 第61-62页 |
·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62-63页 |
·裂缝型储层 | 第63页 |
·孔洞—裂缝型储层 | 第63-64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64-67页 |
·研究区成岩作用特征 | 第64-65页 |
·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序列及孔隙演化 | 第65-67页 |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 第67-69页 |
·断层带控制奥陶系储层发育与展布 | 第68-69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对托甫台地区储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69页 |
·沉积相控制着可溶岩类的分布和溶蚀孔隙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 | 第69页 |
·主要储盖组合 | 第69-70页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