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民族起源、发展、变迁论文

散杂居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2008)--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34页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第16-18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16-17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二 理论观照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 理论观照第18-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三 研究现状述评第20-31页
  (一) 生活方式的一般理论探讨第20-23页
  (二) 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第23-27页
  (三) 国内对生活方式的研究第27-31页
 四 研究的理论设想及基本思路第31-32页
  (一) 理论设想第31-32页
  (二) 基本思路第32页
 五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第32-34页
  (一) 研究内容第32-33页
  (二) 重点难点第33页
  (三) 主要观点及创新第33-34页
第二章 沔城回族散杂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第34-48页
 第一节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形成述略第34-35页
 第二节 湖北回族散杂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变迁第35-39页
  一 湖北回族的迁入渊源第35-37页
  二 湖北回族人口的发展变化第37-39页
 第三节 沔城回族的源流第39-42页
 第四节 沔城民族关系史第42-45页
 小结第45-48页
第三章 沔城回族镇概貌第48-70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述第48-51页
  一 区位条件第48-49页
  二 地理环境第49-50页
  三 自然资源和主要物产第50-51页
 第二节 历史沿革第51-53页
 第三节 民族、宗教和传统文化第53-68页
  一 民族与宗教第53-54页
  二 传统文化素描第54-68页
   (一) 民间文艺第54-58页
   (二) 风俗习惯第58-68页
 第四节 当前沔城回族镇基本社会情况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第70-100页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第70-78页
  一 1949年以前沔城回民的经济状况第70-74页
   (一) 土地的占有与经营第70-72页
   (二) 副业和兼业经营第72页
   (三) 劳动的分工与协作第72-73页
   (四) 经济生活的特点第73-74页
  二 1949~1978年生产关系的变革第74-76页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74-75页
   (二) 人民公社时期第75-76页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第76页
  三 1979年至今的经济生活第76-78页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变迁第78-96页
  一 农业经济的变迁第78-84页
   (一)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第78-82页
   (二) 经济作物种植地位的提升第82-84页
  二 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第84-87页
   (一) 1949年前沔城的手工业第85页
   (二) 1950~1978年的工业第85-86页
   (三) 1979年以来的发展情况第86-87页
  三 沔城商贸的发展历程第87-89页
   (一) 1949年前沔城的商业状况第87-88页
   (二) 1949~1978年期间的商业状况第88页
   (三) 1979年以来的个体商业第88-89页
  四 打工经济第89-92页
  五 旅游经济第92-96页
   (一) 丰富的旅游资源第92页
   (二)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92-94页
   (三) 旅游业对沔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第94-95页
   (四) 沔城旅游业的可持续性问题第95-96页
 小结第96-100页
第五章 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第100-124页
 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变革第101-103页
 第二节 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政治生活方式变迁第103-108页
  一 1949~1954年的政治生活第103-104页
  二 1955~1978年的政治生活第104-105页
  三 1979年以来的政治生活第105-108页
 第三节 民族乡背景下的政治结构第108-115页
  一 沔城回族镇的政治结构及其功能第108-111页
   (一) 民族乡体制的确立及其特征第108-110页
   (二) 沔城回族镇的政治结构及其功能第110-111页
  二 村级政治结构第111-115页
   (一) 共产党基层组织第111-112页
   (二) 村民自治组织第112-113页
   (三) 村民自治中的权力运作格局第113-115页
 第四节 政治参与第115-123页
  一 政治认知能力分析第115-116页
  二 政治信息的获得第116-117页
  三 村民的政治参与第117-123页
   (一) 村民政治参与状况第117-118页
   (二) 选举的取向分析第118-120页
   (三) 村务参与的动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20-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六章 消费生活方式的变迁第124-148页
 第一节 经济收入的变迁第124-129页
  一 收入变化状况第124-128页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收入状况第124-125页
   (二) 改革开放以后的收入状况第125-128页
  二 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第128-129页
 第二节 消费结构的变迁第129-141页
  一 消费结构内部的变化第130-136页
   (一) 饮食消费第131-132页
   (二) 服饰消费第132-134页
   (三) 住房消费第134页
   (四) 家庭用具消费第134-135页
   (五) 医疗卫生消费第135页
   (六) 教育消费第135页
   (七) 文化娱乐消费第135-136页
   (八) 红白喜事的消费第136页
   (九) 宗教活动消费第136页
  二 消费总量结构比例的变化第136-139页
   (一) 消费资料的种类和消费量增加第136-138页
   (二) 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下降第138-139页
   (三) 商品性消费在增加第139页
  三 消费结构发展的趋势和问题第139-141页
 第三节 消费观念的变迁第141-147页
  (一) 消费观念的共同变化第142-144页
  (二) 消费观念的代际差异第144-147页
 小结第147-148页
第七章 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第148-191页
 第一节 婚姻的变迁第148-169页
  一 沔城回族传统的婚姻生活第148-150页
   (一) 提倡“入世”第148-149页
   (二) 自主婚姻第149页
   (三) 限制通婚和多妻第149页
   (四) 禁止血亲和姻亲第149页
   (五) 允许离婚和再嫁第149-150页
  二 择偶观念的变迁第150-157页
   (一) 择偶范围第150-154页
   (二) 择偶方式第154-156页
   (三) 择偶标准第156-157页
  三 婚姻的缔结与变动第157-161页
   (一) 初婚年龄第157页
   (二) 订婚第157-158页
   (三) 结婚仪式第158-159页
   (四) 结婚费用第159页
   (五) 婚姻变动第159-161页
  四 性爱观念及其变迁第161-166页
   (一) 传统的性爱观念第161-164页
   (二) 性爱观念的变迁第164-166页
  五 婚姻生活变迁的原因分析第166-169页
   (一) 伊斯兰教与民族认同第166-167页
   (二) 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167-168页
   (三) 国家政策与社会变动第168-169页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169页
 第二节 家庭生活的变迁第169-189页
  一 宗族、家族与家庭第169-177页
   (一) 宗族第169-170页
   (二) 家族第170-176页
   (三) 家庭第176-177页
  二 家庭规模与结构第177-178页
   (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第177-178页
   (二) 核心家庭成为主导第178页
  三 家庭关系第178-184页
   (一) 家庭内部关系第178-180页
   (二) 姻亲与血亲的疏密关系第180-181页
   (三) 家庭权威的变革第181-184页
  四 分家机制的运行第184-188页
   (一) 分家的界定第184页
   (二) 分家仪式与财产分配第184-186页
   (三) 养老方式与居住方式第186-188页
  五 生育观第188-189页
 小结第189-191页
第八章 宗教生活方式的变迁第191-220页
 第一节 沔城宗教信仰状况第192-195页
  一 沔城宗教信仰现状第192-194页
  二 各民族对宗教的态度第194-195页
 第二节 清真寺和寺坊的结构变迁第195-202页
  一 清真寺第195-200页
   (一) 沔城清真寺的历史和现状第196-197页
   (二) 清真寺功能的变化第197-198页
   (三) 清真寺内部组织的变迁第198-200页
  二 寺坊的结构变迁第200-202页
 第三节 回民宗教信仰的变迁第202-218页
  一 “六信”的坚守情况第202-204页
  二 “五功”的遵守情况第204-207页
  三 宗教信仰的代际差异第207-210页
   (一) 老年回民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第207-209页
   (二) 中年回民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第209-210页
   (三) 青少年回民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第210页
  四 宗教生活方式变迁的特点第210-215页
   (一) 伊斯兰文化仍然是回族民族文化的内核第210-211页
   (二) 宗教热情复苏第211-212页
   (三) 回民出现信徒和非信徒两种群体第212-214页
   (四) 宗教信仰世俗化第214-215页
   (五) 宗教文化娱乐化第215页
  五 影响宗教生活方式变迁因素第215-218页
   (一) 汉文化影响第215-216页
   (二) 国家政策的影响第216-217页
   (三) 现代教育对宗教生活方式的影响第217页
   (四) 现代化对宗教生活方式的影响第217页
   (五) 社会结构转型对宗教生活方式的影响第217-218页
 小结第218-220页
第九章 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第220-234页
 第一节 沔城传统闲暇生活方式概况第220-226页
  一 闲暇的一般内涵第220-221页
  二 对闲暇生活方式的理解第221-222页
  三 沔城传统闲暇生活方式第222-226页
   (一) 粗俗型闲暇活动方式第222页
   (二) 游戏型的闲暇活动方式第222-223页
   (三) 体育竞技型的闲暇活动方式第223-225页
   (四) 节庆型的闲暇活动方式第225-226页
   (五) 传统文化型的闲暇活动方式第226页
 第二节 沔城回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第226-232页
  一 “集体”时代的闲暇生活第226-227页
  二 “后集体”时代的闲暇生活第227-228页
  三 茶馆时代的闲暇生活第228-231页
  四 家庭闲暇时代第231-232页
 小结第232-234页
第十章 沔城回族生活方式变迁的模式与构建第234-263页
 第一节 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趋势第234-240页
  一 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第234-239页
   (一) 外部原因第234-237页
   (二) 内部原因第237-239页
  二 思考与反思:关于生活方式变迁趋势的讨论第239-240页
 第二节 散杂居地区生活方式变迁的模式研究第240-247页
  一 文化的圈层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迁第240-243页
  二 散杂居地区生活方式变迁的理论模式第243-246页
  三 散杂居地区生活方式变迁研究的模式第246-247页
   (一) 整合模式第246页
   (二) 差异模式第246-247页
   (三) 模糊模式第247页
 第三节 散杂居少数民族新型生活方式的构建第247-263页
  一 新型生活方式的本质规定与发展取向第247-253页
   (一) 现代化:新型生活方式构建的基本目标第247-249页
   (二) 社会主义:新型生活方式建构的本质要求第249页
   (三) 改革开放:新型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途径第249-250页
   (四) 和而不同:多元生活方式的共生之道第250-251页
   (五) 自在到自觉:新型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第251-253页
  二 新型生活方式构建的基本模式第253-255页
  三 新型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个体实践与社会整合第255-258页
   (一) 培养积极的生活心理第255页
   (二) 调整和更新生活观念第255-256页
   (三) 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第256-258页
  四 创新沔城回族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第258-263页
   (一) 发展商品经济:关于奠定新型生活方式物质基础的思考第258-259页
   (二) 经营人力资本:关于生活方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第259-260页
   (三) 聚焦集镇建设:关于生活方式社会化水平提升的讨论第260-261页
   (四) 发展与创新:关于新型生活方式发展机制的探讨第261-263页
结语第263-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第273-274页
后记第274-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
下一篇:维吾尔族城乡女性比较研究--以切克曼村与乌鲁木齐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