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机组性能优化通用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我国的能源现状 | 第7-8页 |
|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火电机组热经济性能计算通用数学模型 | 第13-27页 |
| ·主要机组设备分析 | 第13-15页 |
| ·炉侧设备分析 | 第13页 |
| ·机侧设备分析 | 第13-15页 |
| ·炉侧热经济性计算模型 | 第15-20页 |
| ·反平衡计算模型 | 第16-19页 |
| ·排烟损失q_2 | 第16-17页 |
| ·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_3 | 第17页 |
| ·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q_4 | 第17-18页 |
| ·散热损失q_5 | 第18页 |
| ·灰渣物理热损失q_6 | 第18-19页 |
| ·锅炉效率 | 第19页 |
| ·炉侧通用模型的实现 | 第19-20页 |
| ·机侧热经济性计算模型 | 第20-26页 |
| ·热力系统汽水分布通用矩阵方程 | 第20-22页 |
| ·热力系统自适应汽水分布通用矩阵方程 | 第22-25页 |
| ·机组功率方程 | 第25页 |
| ·工质吸热量方程 | 第25页 |
| ·机组循环效率 | 第25页 |
| ·机侧通用模型的特点 | 第25-26页 |
| ·数学模型在应用中通用性的体现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汽轮机排汽焓的计算模型 | 第27-33页 |
| ·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27页 |
| ·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27-30页 |
| ·通用排汽焓计算模型 | 第30页 |
| ·计算实例验证及分析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火电机组运行优化目标值的确定 | 第33-41页 |
| ·机组运行参数目标值的确定方法 | 第33-34页 |
| ·主汽温、主汽压和再热汽温的目标值 | 第34页 |
| ·自寻优模式确定目标值 | 第34-40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决策 | 第35页 |
| ·模糊决策下自寻优模型 | 第35-38页 |
| ·实例分析 | 第38页 |
| ·图例展示 | 第38-40页 |
| ·注意事项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机组能损分析模型的研究 | 第41-51页 |
| ·总能损的确定 | 第41页 |
| ·锅炉能损分析模型 | 第41-43页 |
| ·排烟温度能损分析模型 | 第42页 |
| ·过量空气系数能损分析模型 | 第42-43页 |
| ·飞灰含碳量能损分析模型 | 第43页 |
| ·汽轮机热力系统能损分析模型 | 第43-48页 |
| ·初参数变化的能损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 ·再热温度及再热压损变化的能损分析模型 | 第44页 |
| ·凝汽器真空变化的能损分析模型 | 第44页 |
| ·加热器端差能损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 ·加热器抽汽压损的能损分析模型 | 第46-48页 |
| ·机组能损分析实例 | 第48-51页 |
| ·某时刻机组能损分析 | 第48-49页 |
| ·某时间段机组能损分析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 ·后继工作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