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前言 | 第10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软基处理方法简介 | 第11-12页 |
·爆炸法处理软基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5页 |
·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置换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第18-20页 |
·本文主要工作与目标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技术关键问题初探 | 第22-32页 |
·淤泥中爆破鼓包发展过程 | 第22-25页 |
·淤泥中爆炸应力波特性 | 第22-23页 |
·爆炸排淤振动速度衰减特性 | 第23页 |
·爆炸排淤振动频率衰减特性 | 第23-24页 |
·鼓包发展图像分析 | 第24-25页 |
·爆炸挤淤石块运动过程 | 第25-26页 |
·石舌的形成与运动 | 第25-26页 |
·定向滑移挤淤机理 | 第26页 |
·爆炸挤淤机理 | 第26-29页 |
·软土地基爆后变形机理初析 | 第29-30页 |
·爆炸瞬间 | 第29-30页 |
·爆后时期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堆石坝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32-52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 第32-36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32-33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33-35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堆石堤坝的稳定分析模型 | 第36-39页 |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滑动稳定分析方法及评价 | 第36-38页 |
·安全系数的求解步骤 | 第38-39页 |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0页 |
·分析方法对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39-43页 |
·模型参数对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43-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堆石坝沉降 Verhulst预测方法研究 | 第52-69页 |
·沉降量的计算方法的分析 | 第52-57页 |
·根据土的变形特征改进沉降计算 | 第52-54页 |
·根据土的地质历史改进沉降计算 | 第54页 |
·考虑土的应力状态对沉降计算进行改进 | 第54-55页 |
·考虑计算方法来改进沉降计算 | 第55-57页 |
·常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57-60页 |
·双曲线法 | 第57-58页 |
·星野法 | 第58-59页 |
·指数曲线法 | 第59页 |
·Asaoka 法推导沉降速率 | 第59-60页 |
·灰色 Verhulst 沉降预测方法 | 第60-63页 |
·灰色Verhulst 方法的提出 | 第60-61页 |
·灰色Verhulst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模型精度的检验 | 第62-63页 |
·沉降预测实例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69-87页 |
·工程概况 | 第69-72页 |
·工程质量控制 | 第72-75页 |
·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 第72-73页 |
·工程质量控制内容及程序 | 第73页 |
·工程质量检测结果 | 第73-75页 |
·堆石堤坝稳定性分析 | 第75-77页 |
·沉降规律及其预测 | 第77-83页 |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 第77-78页 |
·最终沉降量计算 | 第78-82页 |
·固结度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