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细胞核移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细胞核移植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影响细胞核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5-18页 |
·目前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在体细胞克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2 哺乳动物嵌合体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国内外哺乳动物嵌合体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嵌合体的制作方法 | 第24-25页 |
·嵌合体的鉴定 | 第25-26页 |
·哺乳动物嵌合体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卵母细胞激活的概念与原理 | 第27-28页 |
·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方法 | 第28页 |
·孤雌胚的核型 | 第28页 |
·孤雌胚的发育 | 第28-29页 |
·研究孤雌发育的意义 | 第29页 |
4 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29-37页 |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概况 | 第30页 |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第31页 |
·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ES细胞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 第33页 |
·胚胎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 第33-35页 |
·治疗性克隆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第2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TSA)对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囊胚生产效果的影响 | 第37-44页 |
前言 | 第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动物 | 第37-38页 |
·试剂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2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TSA浓度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39页 |
·融合阶段添加TSA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39页 |
·激活阶段添加TSA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39-40页 |
·延长激活阶段TSA处理时间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TSA浓度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0页 |
·融合阶段添加TSA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0-41页 |
·激活阶段添加TSA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1页 |
·延长激活阶段TSA处理时间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TSA浓度的选择 | 第41页 |
·融合阶段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1-42页 |
·激活阶段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延长激活阶段TSA处理时间对重构胚发育的影响 | 第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3章 昆白小鼠孤雌胚胎与雄性胚胎嵌合发育研究 | 第44-58页 |
前言 | 第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46页 |
·方法 | 第46-50页 |
2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引物设计及其合理性检测 | 第50页 |
·双重PCR鉴定小鼠肝脏组织细胞性别研究 | 第50页 |
·小鼠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最适胚胎模板量研究 | 第50页 |
·不同去带液对8细胞胚胎透明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培养体系对雄性胚胎与孤雌胚胎嵌合体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50-51页 |
·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51页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冷冻保存与解冻 | 第51页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制备 | 第51页 |
·嵌合囊胚内细胞团细胞的分离及来源检测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5页 |
·引物合理性检测 | 第51-53页 |
·不同模板量对小鼠8-细胞胚胎性别鉴定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去带液对胚胎透明带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54页 |
·不同聚合体系对孤雌胚胎与雄性胚胎聚合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54页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冷冻保存与解冻 | 第54页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制备 | 第54页 |
·嵌合囊胚内细胞团细胞的分离及来源检测 | 第54-55页 |
·类ES细胞集落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有性生殖雄性胚胎与孤雌胚胎嵌合发育的意义 | 第55页 |
·引物设计及其合理性检测 | 第55-56页 |
·不同模板量对双重PCR法鉴定小鼠早期胚胎性别的影响 | 第56页 |
·不同去带液对胚胎透明带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56页 |
·不同聚合体系对孤雌胚胎与雄性胚胎聚合效果的影响 | 第56页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行为 | 第56-57页 |
·嵌合囊胚内细胞团细胞来源的检测 | 第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第4章 利用小鼠MⅠ期不成熟卵母细胞获取孤雌胚胎的研究 | 第58-65页 |
前言 | 第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动物 | 第58-59页 |
·试剂 | 第59页 |
·方法 | 第59-60页 |
2 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细胞松弛素D对MⅠ期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阻断的效果 | 第60页 |
·不同激活方法对来源于小鼠MⅠ期的成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比较 | 第60页 |
·不同培养液对MⅠ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60页 |
·MⅠ期卵母细胞与MⅡ期卵母细胞孤雌发育能力的比较 | 第60-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细胞松弛素D对MⅠ期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阻断的效果 | 第61页 |
·不同激活方法对小鼠MⅠ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比较 | 第61页 |
·不同培养液对小鼠MⅠ期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 第61-62页 |
·MⅠ期卵母细胞与MⅡ期卵母细胞孤雌发育能力的比较 | 第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MⅠ期孤雌胚与MⅡ期孤雌胚的差别 | 第62-63页 |
·细胞松弛素D(CD)与细胞松弛素B(CB)的差别 | 第63页 |
·不同激活方法对孤雌胚发育的影响 | 第63页 |
·不同培养液对MⅠ期孤雌胚发育的影响 | 第63-64页 |
·MⅠ与MⅡ期孤雌胚发育比较 | 第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附录1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75-76页 |
附录2 几种小鼠培养液的成分表 | 第76-77页 |
附录3 试验图片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