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25页 |
一、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17-20页 |
(一)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7页 |
(二) 骨关节炎病理机制的生物学说概述 | 第17-18页 |
(三) 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第18-20页 |
二、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20-25页 |
(一) 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二) 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的现代研究 | 第23页 |
(三) 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的再认识与思考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膝骨关节炎“筋一骨”平衡体系理论研究 | 第25-35页 |
一、膝关节“筋一骨”平衡观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一) 人体下肢力线的分布及其临床价值 | 第25-29页 |
(二) 膝骨关节炎退变“筋一骨”失衡机制与特点 | 第29页 |
(三) 膝骨关节炎退变的再认识与反思 | 第29-31页 |
二、“筋一骨”理论在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 第31-35页 |
(一) 中医学对“筋”和“经筋”的认识 | 第31-33页 |
(二) 经筋理论在膝骨关节炎病机中的价值探讨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下肢力线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相关应用研究 | 第35-48页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第35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5-36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35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35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35-36页 |
三、术前准备 | 第36页 |
四、手术方法 | 第36-37页 |
五、术后处理 | 第37页 |
六、数据管理与统计 | 第37页 |
七、结果 | 第37-41页 |
八、讨论 | 第41-48页 |
(一) 下肢力线的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二) FTA测量的方法及要求 | 第42-43页 |
(三) 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软骨下骨在膝骨关节炎病程中的意义 | 第43-44页 |
(四) 我们对膝关节内翻畸形力线异常的认识 | 第44-45页 |
(五) 膝内翻软组织松解的技巧 | 第45-48页 |
第四部分 膝骨关节炎下肢力线及经筋辨证研究 | 第48-66页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第48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8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48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48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4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8-51页 |
四、数据管理与统计 | 第51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51-58页 |
六、讨论 | 第58-66页 |
(一) 膝关节力线异常的相关分析 | 第58页 |
(二) 下肢力线改变在膝骨关节炎病程中的意义探讨 | 第58-60页 |
(三)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研究 | 第60-61页 |
(四) 下肢力线异常和骨赘的关系 | 第61-62页 |
(五) 半月板移位在膝骨关节炎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62-64页 |
(六) 软骨下骨髓水肿在膝骨关节炎病程中的意义探讨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一、研究结果 | 第6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三、不足之处 | 第67页 |
四、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缩略语 | 第77-78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