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论治失眠病机证治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失眠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认识与治疗进展 | 第12-14页 |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定义与诊断 | 第12-13页 |
·发病机制 | 第13页 |
·临床治疗 | 第13-14页 |
2. 中医对病名失眠的认识 | 第14-15页 |
3. 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5-19页 |
·心 | 第17页 |
·肝胆 | 第17-18页 |
·脾胃 | 第18页 |
·肺 | 第18页 |
·肾 | 第18-19页 |
4. 历代医家对失眠的治疗经验 | 第19-22页 |
·方药研究 | 第19-21页 |
·针灸治疗 | 第21页 |
·耳穴治疗 | 第21-22页 |
·推拿疗法 | 第22页 |
·其他疗法 | 第22页 |
5. 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 | 第22-23页 |
·对失眠的辨证治疗仍存在分歧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失眠病案的数据挖掘研究 | 第24-50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第26页 |
·病例数据库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挖掘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挖掘结果中关联及聚类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核心药物聚类结果分析与方法学依据说明 | 第28页 |
4. 数据挖掘结果 | 第28-37页 |
·症状发生的频次、频率 | 第28-31页 |
·病理因素、病位发生的频次、频率 | 第31-33页 |
·病机发生的频次、频率 | 第33-34页 |
·症状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药物出现之频次、频率 | 第34-36页 |
·药物群与症状之数据挖掘结果 | 第36页 |
·药物群与病机的数据挖掘结果 | 第36-37页 |
·核心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 第37页 |
5. 讨论 | 第37-50页 |
·病理因素关系分析 | 第37-41页 |
·病机与病位关系分析 | 第41-43页 |
·症状和病机的关系探讨 | 第43-45页 |
·病机和药物的关系探讨 | 第45-49页 |
·核心方药的探讨 | 第49-50页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论治失眠典型病案研究探讨 | 第50-54页 |
案1. 心肾两虚,火不归原证 | 第50页 |
案2. 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证 | 第50-51页 |
案3. 痰热扰心,胆胃不和证 | 第51-52页 |
案4. 肝郁化火,心神失养证 | 第52-53页 |
案5. 肝胃不和,心肾不交证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