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拗陷 泥盆—石炭系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1页 |
| ·论文的来源、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22页 |
| ·油气成藏研究史 | 第11-14页 |
| ·油气成藏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22页 |
| ·湘中拗陷的勘探、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2-26页 |
| ·勘探历史 | 第22-24页 |
| ·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6-31页 |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6-27页 |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7-31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1-49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1-33页 |
|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33-39页 |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3-35页 |
|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35-39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9-45页 |
| ·中泥盆统 | 第42-43页 |
| ·上泥盆统 | 第43-44页 |
| ·下石炭统 | 第44-45页 |
| ·地层展布特征 | 第45页 |
| ·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类型 | 第45-49页 |
| ·裂谷盆地阶段 | 第46页 |
| ·深水盆地阶段 | 第46页 |
| ·前陆盆地阶段 | 第46-47页 |
| ·抬升剥蚀阶段 | 第47页 |
| ·陆内裂陷盆地阶段 | 第47页 |
| ·陆内凹陷盆地阶段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49-146页 |
| ·层序地层分析 | 第49-64页 |
|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49-50页 |
| ·湘中地区主要副层序类型及发育特征 | 第50-55页 |
| ·层序划分 | 第55-58页 |
| ·泥盆—石炭系层序发育及内部构成特征 | 第58-62页 |
|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层的关系 | 第62-64页 |
| ·沉积相描述 | 第64-82页 |
| ·沉积体系类型与沉积模式 | 第65-78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78-82页 |
| ·烃源岩描述 | 第82-116页 |
| ·烃源岩基本特征 | 第82-98页 |
| ·烃源岩热演化 | 第98-109页 |
| ·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热演化 | 第109-111页 |
| ·烃源岩综合评价 | 第111-116页 |
| ·储层描述 | 第116-142页 |
| ·储层基本特征 | 第116-125页 |
| ·储层成岩作用 | 第125-129页 |
| ·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 | 第129-135页 |
| ·储层裂缝描述 | 第135-138页 |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38-142页 |
| ·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 第142-146页 |
| ·盖层特征 | 第142-144页 |
| ·生储盖组合 | 第144-145页 |
| ·成藏有利条件分析 | 第145-146页 |
| 第四章 圈闭与保存条件分析 | 第146-196页 |
| ·构造样式分析 | 第146-166页 |
| ·构造样式的分类 | 第146页 |
| ·涟源凹陷构造样式分析 | 第146-166页 |
| ·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分析 | 第166-177页 |
| ·构造应力演化及应力机制分析 | 第167-169页 |
| ·不同构造形态形成机制分析 | 第169-174页 |
| ·涟源凹陷不同构造带形成机制分析 | 第174-177页 |
| ·圈闭条件分析 | 第177-189页 |
| ·主要圈闭类型 | 第177页 |
| ·构造样式与油气圈闭 | 第177-182页 |
| ·圈闭的破坏与改造作用 | 第182-184页 |
| ·涟源凹陷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 第184-186页 |
| ·圈闭评价 | 第186-189页 |
| ·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 | 第189-194页 |
| ·挤压、隆升剥蚀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 第189-190页 |
| ·断裂活动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 第190-19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藏保存的关系 | 第192-194页 |
| ·油气藏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 第194-196页 |
|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目标评价 | 第196-223页 |
| ·典型气藏剖析—杨家佬气藏 | 第196-204页 |
| ·杨家佬气藏基本特征 | 第196-200页 |
| ·杨家佬气藏的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 第200-204页 |
|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204-206页 |
| ·沉积相控制 | 第204页 |
| ·区域性盖层控制 | 第204-205页 |
| ·在后期的改造中二次成藏 | 第205-206页 |
| ·晚期成藏 | 第206页 |
| ·湘中拗陷成藏模式研究 | 第206-210页 |
| ·泥盆系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 第206-207页 |
| ·下石炭统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 | 第207-210页 |
| ·湘中拗陷有利远景区带划分 | 第210-219页 |
| ·Ⅰ类远景区 | 第210-217页 |
| ·Ⅱ类远景区 | 第217-219页 |
| ·目标评价及优选 | 第219-223页 |
| ·温塘背斜 | 第220页 |
| ·桥头河隐伏圈闭-大塘湾隐伏低突起、桥头河断块 | 第220-22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223-22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23-224页 |
| ·主要认识 | 第224-227页 |
| 致谢 | 第227-2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8-2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9-246页 |
| 图版 | 第246-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