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悬挑悬挂混合结构的施工控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概况 | 第9-15页 |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发展 | 第9-10页 |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主要优点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分类 | 第11-12页 |
·钢筋混凝土筒体—悬挂混合结构体系 | 第12-15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 第16页 |
·型钢混凝土梁数值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型钢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悬挑悬挂混合结构施工控制内容和方法 | 第20-30页 |
·施工控制的目的和任务 | 第20页 |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20-21页 |
·几何(变形)控制 | 第20-21页 |
·应力控制 | 第21页 |
·稳定控制 | 第21页 |
·安全控制 | 第21页 |
·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21-22页 |
·开环控制 | 第22页 |
·闭环控制 | 第22页 |
·自适应控制 | 第22页 |
·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正装分析法 | 第23页 |
·倒装分析法 | 第23-24页 |
·无应力分析法 | 第24页 |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24-26页 |
·解析法 | 第26页 |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结构设计参数 | 第26-27页 |
·施工工艺 | 第27-28页 |
·施工监测 | 第28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重庆大剧院大悬挑悬挂混合结构的数值模拟 | 第30-41页 |
·工程概况 | 第30-32页 |
·本工程施工控制目的和任务 | 第32-33页 |
·安装和卸载流程确定 | 第33-34页 |
·安装流程的确定 | 第33-34页 |
·卸载流程的确定 | 第34页 |
·卸载原则、要求及实施方法 | 第34-35页 |
·技术难点 | 第34-35页 |
·卸载原则 | 第35页 |
·卸载要求 | 第35页 |
·实施方法 | 第35页 |
·施工模拟 | 第35-39页 |
·ANSYS理论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D3S理论计算模型 | 第37页 |
·ANSYS模拟卸载顺序 | 第37-39页 |
·ANSYS模拟卸载量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重庆大剧院大悬挑悬挂混合结构的现场监控 | 第41-64页 |
·施工控制的原理 | 第41-43页 |
·施工监控系统 | 第41页 |
·施工控制流程 | 第41-42页 |
·施工监测的内容 | 第42-43页 |
·施工监控的实施 | 第43-50页 |
·测点布置 | 第43-48页 |
·监控仪器安装 | 第48-50页 |
·数据采集 | 第50页 |
·温度对实测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温度对压力环的影响 | 第51页 |
·温度对静力水准仪的影响 | 第51页 |
·理论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51-62页 |
·荷载理论值和实测值比较 | 第52-53页 |
·变形理论值和实测值比较 | 第53-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重庆大剧院型钢混凝土悬挑梁有限元分析 | 第64-90页 |
·SRC-1、SRC-2模型建立 | 第64-69页 |
·型钢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4页 |
·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中裂缝处理的主要方式 | 第64-65页 |
·本工程的模型和单元的选择 | 第65-67页 |
·材料基本参数 | 第67-68页 |
·实现计算收敛采取的措施 | 第68-69页 |
·SRC-1、SRC-2理论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69-75页 |
·南向SRC-1各截面处型钢应力变化 | 第69-71页 |
·南向SRC-2各截面处型钢应力变化 | 第71-74页 |
·南向SRC-1和SRC-2处钢筋应力变化 | 第74-75页 |
·设计荷载作用下SRC-1模拟分析 | 第75-82页 |
·型钢应力分布 | 第75-77页 |
·混凝土应力分布 | 第77-78页 |
·裂缝发展 | 第78-81页 |
·变形分析 | 第81-82页 |
·截面形式对SRC-1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 第82-87页 |
·型钢应力分布 | 第82-83页 |
·混凝土应力分布 | 第83-84页 |
·裂缝发展 | 第84-86页 |
·变形分析 | 第86-87页 |
·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7-88页 |
·建议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0-93页 |
1.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 第90-92页 |
2.对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