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合同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 ·合同管理的作用与地位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合同管理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 ·国外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成熟度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 ·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知识 | 第20-21页 |
| ·建设工程合同的分类 | 第20页 |
| ·工程施工合同的内涵 | 第20页 |
| ·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工程施工合同的特点 | 第20-21页 |
| ·施工合同管理的任务与特点 | 第21-22页 |
| ·合同管理的内涵 | 第21页 |
| ·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 | 第21页 |
|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特点 | 第21-22页 |
| ·绩效评价的相关知识 | 第22-26页 |
|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22页 |
| ·绩效评价的要素 | 第22-26页 |
| ·绩效评价体系 | 第26-29页 |
| ·常用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 | 第26-27页 |
| ·现代企业绩效考评体系 | 第27-29页 |
|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与目标制定的原则 | 第29-30页 |
|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 | 第29页 |
| ·合同管理绩效目标的拟定原则 | 第29-30页 |
| ·成熟度模型的相关知识 | 第30-31页 |
| ·成熟度模型的有关概念 | 第30页 |
| ·成熟度模型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46页 |
|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2-34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4-35页 |
|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5-36页 |
| ·合同管理绩效目标分解与指标识别 | 第36-42页 |
| ·合同管理绩效目标的分解 | 第37-42页 |
| ·合同管理绩效指标的识别 | 第42页 |
| ·关键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第42-44页 |
| ·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合同管理绩效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56页 |
| ·合同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46-51页 |
|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46-47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第47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7页 |
| ·TOPSIS法 | 第47-48页 |
| ·因子分析方法 | 第48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48-5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1-55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 第5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A公司合同管理绩效评价 | 第56-72页 |
| ·A公司基本情况 | 第56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7页 |
|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66页 |
| ·合同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 | 第66-70页 |
| ·合同管理绩效指标成熟度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 | 第66页 |
|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 第66-68页 |
| ·企业合同管理绩效成熟度评价 | 第68-70页 |
|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结论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文章的主要工作 | 第7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研究不足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A | 第78-80页 |
| 附录B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