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分配正义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关于区域科技分配的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关于区域科技分配的研究 | 第11-15页 |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和创新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国三大区科技资源分配现状 | 第17-27页 |
·中国大陆区域划分 | 第17页 |
·数据引用与说明 | 第17页 |
·区域划分 | 第17页 |
·科技资源 | 第17-18页 |
·科技资源的定义 | 第17页 |
·科技资源的特点 | 第17-18页 |
·区域科技 | 第18-19页 |
·区域科技定义 | 第18页 |
·区域科技的主体 | 第18页 |
·区域科技主体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现状 | 第19-27页 |
·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 | 第19-22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均衡 | 第22-23页 |
·区域科技进步不均衡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区域科技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 第27-40页 |
·初始要素禀赋分配的不均衡 | 第27-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地势特征 | 第28页 |
·植被状况 | 第28页 |
·生态环境 | 第28页 |
·社会积累要素的再分配不均衡 | 第28-40页 |
·政策不公正 | 第28-29页 |
·市场机制不均衡 | 第29-30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30页 |
·东西部科技投入不均衡 | 第30-32页 |
·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 | 第32页 |
·区域高校研发实力不均衡 | 第32-33页 |
·区域间高校科技竞争实力不均衡 | 第33-36页 |
·区域各省总得高校研发实力不平衡 | 第36-37页 |
·区域科技发展的R&D 支撑不均衡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主流分配正义理论 | 第40-47页 |
·亚当·斯密的自由分配原则 | 第40-41页 |
·“看不见的手”的提出 | 第40页 |
·“看不见的手”的实质 | 第40-41页 |
·“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 第41页 |
·“帕累托最优”最优分配原则 | 第41-42页 |
·“帕累托最优”的含义 | 第41页 |
·“帕累托最优”的局限性 | 第41页 |
·“帕累托最优”的进步性 | 第41-42页 |
·计划分配原则 | 第42-43页 |
·计划分配的提出 | 第42页 |
·计划分配的积极意义 | 第42-43页 |
·计划分配的消极影响 | 第43页 |
·罗尔斯的正义分配原则 | 第43-44页 |
·正义分配论的含义 | 第43页 |
·两个原则的优先次序 | 第43页 |
·正义的差别原则 | 第43-44页 |
·罗尔斯的代际分配 | 第44页 |
·分配正义的背景制度 | 第44页 |
·公平与效率协同分配原则 | 第44-47页 |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45页 |
·效率和公平的和谐正义观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实现区域科技均衡发展的对策 | 第47-58页 |
·差别原则实现科技资源正义分配 | 第47-48页 |
·差别分配原则的定义 | 第47页 |
·差别原则的两个特性 | 第47页 |
·差别分配原则作用 | 第47-48页 |
·差别分配的意义 | 第48页 |
·科技资源分配 | 第48-49页 |
·科技资源分配的定义 | 第48-49页 |
·科技资源分配的方式 | 第49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资源的差异供给 | 第49-57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人力资源供给 | 第50-51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物力资源供给 | 第51-53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财力资源供给 | 第53-54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信息资源供给 | 第54-56页 |
·加强中西部科技组织资源供给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