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

汾孝地秧歌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汾孝地秧歌的缘起、分类、艺术特点第15-35页
   ·汾孝地秧歌的源流第15-18页
     ·历史起源第16-18页
     ·汾孝地秧歌流行的区域第18页
   ·汾孝地秧歌的分类第18-27页
     ·文场地秧歌及其分类第19-24页
     ·武场地秧歌第24-27页
   ·汾孝地秧歌艺术特点第27-33页
     ·文场地秧歌的特点第27-30页
     ·武场地秧歌的特点第30-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二章 汾孝地秧歌的现状及分析第35-43页
   ·汾孝地秧歌的现状及特点第35-38页
     ·流行地域缩小第36页
     ·表演场合与活动次数减少第36-37页
     ·地秧歌队伍减少,专业性弱第37-38页
     ·人们喜好程度下降第38页
   ·汾孝地秧歌的现状分析第38-42页
     ·外部原因第38-40页
     ·内部原因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汾孝地秧歌与周边秧歌的比较第43-53页
   ·表演形式上的比较第43-46页
     ·汾孝地秧歌的表演形式第43-44页
     ·祁太秧歌的表演形式第44-45页
     ·伞头阳歌的表演形式第45页
     ·比较小结第45-46页
   ·唱词的比较第46-48页
     ·汾孝地秧歌的唱词第46-47页
     ·祁太秧歌的唱词第47页
     ·伞头秧歌的唱词第47-48页
     ·比较小结第48页
   ·音乐方面的比较第48-50页
     ·汾孝地秧歌的音乐第48-49页
     ·祁太秧歌和伞头秧歌的音乐第49页
     ·比较小结第49-50页
   ·其他方面的比较第50-51页
     ·表演人数的比较第50页
     ·服饰的比较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汾孝地秧歌的功用与行为姿态第53-59页
   ·汾孝地秧歌的功能作用第53-55页
     ·娱乐功能第53-54页
     ·祭祀功能第54页
     ·交流表达功能第54页
     ·象征功能第54-55页
     ·凝聚协作功能第55页
   ·汾孝地秧歌行为姿态第55-57页
     ·自娱自悦式第55页
     ·群体交流往来式第55-56页
     ·两厢情愿的合约式第56页
     ·有目的赞助式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68-69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谈翼城花鼓
下一篇:解读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