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2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采场形成覆岩破坏结构及支承压力演化 | 第20-36页 |
| ·上部工作面开采底板破坏对下部煤层的影响 | 第20-23页 |
| ·采动覆岩破坏结构分析 | 第23-29页 |
| ·下部煤层开采时覆岩破坏结构演化 | 第29-31页 |
| ·极近距离采场开采下部煤层支承压力演化 | 第3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采场覆岩破坏规律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 第36-51页 |
| ·实验概况 | 第36-39页 |
| ·覆岩破坏的三带结构 | 第39-40页 |
| ·覆岩破坏相似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采场覆岩破坏结构及支承压力演化数值模拟 | 第51-67页 |
| ·数值模拟方法及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51-52页 |
| ·数值模拟 | 第52-54页 |
|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9页 |
| ·下部煤层采场支承压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5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十"字型采场顶板灾害防治 | 第67-71页 |
|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十"字型采场顶板灾害防治措施 | 第67-69页 |
| ·极近距离空间交错"十"字型采场围岩稳定性监测 | 第69-71页 |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7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3-74页 |
| ·发表论文 | 第73页 |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