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擅变与比较 | 第12-20页 |
(一) 犯罪构成理论的擅变 | 第12-13页 |
(二) 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 第13-20页 |
1. 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 | 第13-14页 |
2. 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 | 第14-15页 |
3. 前苏联和我国平面整合的犯罪构成理论 | 第15页 |
4. 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 第15-20页 |
二、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 第20-28页 |
(一) 犯罪构成体系在刑事诉讼中的意义 | 第21-25页 |
1. 犯罪构成体系在刑事诉讼中的意义之动态分析 | 第22-23页 |
2. 犯罪构成体系在刑事诉讼中的意义之静态分析 | 第23-25页 |
(二) 刑事诉讼对犯罪构成体系的要求 | 第25-28页 |
1. 充足性要求 | 第25页 |
2. 体系性要求 | 第25-28页 |
三、两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机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4页 |
(一) 两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功能 | 第28-29页 |
(二) 两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机能对诉讼证明的影响 | 第29-32页 |
1. 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机能对证明责任的影响 | 第29-31页 |
2. 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机能对证明标准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两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机能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四、从诉讼证明角度审视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 | 第34-43页 |
(一) 从证明对象上审视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 | 第34-40页 |
1.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多余要件:犯罪客体要件 | 第34-36页 |
2.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的遗漏要件:违法性要件 | 第36-37页 |
3.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中需要重新定位的要件:犯罪主体要件 | 第37-38页 |
4. 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 | 第38-40页 |
(二) 从证明责任分配上审视我国的犯罪构成 | 第40-43页 |
五、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