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府东胜煤田不同下垫面侵蚀动力过程及新增水土流失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8页 |
·矿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 | 第14-15页 |
·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矿区水土流失防治 | 第16-18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案 | 第19-2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试验小区概况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神府东胜煤田概况 | 第24-29页 |
·神府东胜煤田的地理位置 | 第24页 |
·神府东胜煤田的侵蚀环境背景 | 第24-26页 |
·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土壤 | 第25页 |
·植被 | 第25-26页 |
·人类活动 | 第26页 |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 第26-27页 |
·水资源破坏 | 第26页 |
·地表塌陷和地裂缝 | 第26-27页 |
·崩塌、滑坡、泥石流 | 第27页 |
·人为加速侵蚀 | 第27页 |
·神府东胜矿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神府东胜煤田不同下垫面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29-60页 |
·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布设与方法 | 第29-30页 |
·原始地面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30-38页 |
·原始地面径流率的变化特征 | 第30-32页 |
·原始地面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32-35页 |
·原始地面产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35-38页 |
·扰动地面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38-46页 |
·扰动地面径流率的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扰动地面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扰动地面产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43-46页 |
·非硬化路面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46-53页 |
·非硬化路面径流率的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非硬化路面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48-50页 |
·非硬化路面产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弃土弃渣体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53-59页 |
·弃土弃渣体径流率的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弃土弃渣体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55-57页 |
·弃土弃渣体产沙量的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不同下垫面水动力学特征及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 第60-92页 |
·坡面水流水动力学参数表达 | 第60-61页 |
·原始地面的水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61-67页 |
·原始地面水流剪切力的变化特征 | 第61-63页 |
·原始地面水流功率的变化特征 | 第63-65页 |
·原始地面阻力系数的变化特征 | 第65-67页 |
·扰动地面的水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67-73页 |
·扰动地面水流剪切力的变化特征 | 第67-69页 |
·扰动地面水流功率的变化特征 | 第69-71页 |
·扰动地面阻力系数的变化特征 | 第71-73页 |
·非硬化路面的水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73-86页 |
·非硬化路面水流剪切力的变化特征 | 第73-76页 |
·非硬化路面水流功率的变化特征 | 第76-86页 |
·侵蚀产沙与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 第86-90页 |
·水流剪切力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 第86-87页 |
·水流功率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 第87-89页 |
·阻力系数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神府东胜煤田不同下垫面新增水土流失研究 | 第92-97页 |
·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量与径流量的关系 | 第92-94页 |
·不同下垫面新增水土流失量分析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弃渣体坡面不同防护措施的减沙效果分析 | 第97-105页 |
·不同防护措施下弃渣体坡面的含沙量变化 | 第97-101页 |
·沙多石少弃渣实施防护措施后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97-98页 |
·沙少石多弃渣实施防护措施后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98-99页 |
·煤矸石实施防护措施后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99-101页 |
·不同防护措施下弃渣体坡面的产沙率变化 | 第101-104页 |
·沙多石少弃渣实施防护措施后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沙少石多弃渣实施防护措施后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煤矸石实施防护措施后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