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桦南县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34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2页 |
|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 第19页 |
| ·自然地理 | 第19-2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8页 |
| ·地层 | 第23-24页 |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8-34页 |
| ·含水层及其富水性 | 第28-29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9-34页 |
| 第三章 水质评价 | 第34-54页 |
|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 | 第35-43页 |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5-38页 |
| ·水化学形成作用 | 第38-43页 |
| ·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43-49页 |
|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 第43-47页 |
| ·锅炉用水水质评价 | 第47-48页 |
|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 第48-49页 |
|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 第49-54页 |
| ·内梅罗指数法 | 第50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50-51页 |
| ·评价标准及项目 | 第51页 |
| ·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54-70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4-55页 |
| ·计算区范围 | 第54页 |
|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 第54-55页 |
| ·边界条件概化 | 第55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55-68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55-59页 |
| ·模型识别 | 第59-63页 |
| ·模型验证 | 第63-66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66-68页 |
| ·地下水均衡计算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70-78页 |
|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 第70-73页 |
| ·降水入渗量 | 第70-71页 |
| ·地下水侧向径流量 | 第71-73页 |
| ·地下水总补给量 | 第73页 |
| ·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 | 第73-76页 |
| ·蒸发排泄量 | 第73-74页 |
| ·地下水侧向径流量 | 第74-75页 |
| ·人工开采量 | 第75页 |
| ·地下水向河流排泄量 | 第75页 |
| ·地下水总排泄量 | 第75-76页 |
|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 第76-77页 |
| ·水量均衡法 | 第76页 |
| ·开采系数法 | 第76-77页 |
| ·地下水可开采潜力评价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分析 | 第78-92页 |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 第78页 |
| ·预报时段源汇项及边界条件处理 | 第78-79页 |
|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79-90页 |
| ·方案一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79-81页 |
| ·方案二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81-83页 |
| ·方案三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83-85页 |
| ·方案四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85-88页 |
| ·方案五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88-89页 |
| ·方案预报结果综合分析 | 第89-90页 |
|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 第90-92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