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宁胶囊干预不稳定性心绞痛易损血液的临床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6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9-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二、结果 | 第20-26页 |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 第20-21页 |
(二) 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三)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 第22页 |
(四) 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 第22页 |
(五)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22-23页 |
(六) 治疗前后血脂、空腹血糖比较 | 第23-24页 |
(七) 治疗前后 Fib、vWF 比较 | 第24页 |
(八) 治疗前后 TpP、IL-6 的比较 | 第24页 |
(九) 安全性观察 | 第24-25页 |
(十) 不良反应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6页 |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第26-28页 |
(一) 中医对胸痹心痛分类的认识 | 第26页 |
(二) 中医对胸痹心痛病位、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 第27-28页 |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 | 第28-29页 |
(一)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真心痛先兆 | 第28-29页 |
(二)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病机特点 | 第29页 |
(三)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 第29页 |
三、西医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易损血液的认识 | 第29-31页 |
(一) 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的血清学标志物 | 第30页 |
(二) 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异常 | 第30-31页 |
(三) 局部血液流变学及生物机械学异常 | 第31页 |
四、易损血液相关指标与ACS 相关性的研究 | 第31-33页 |
(一) IL-6 与ACS | 第31页 |
(二) TpP 与 ACS | 第31-32页 |
(三) vWF 与 ACS | 第32页 |
(四) Fib 与 ACS | 第32-33页 |
五、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第33页 |
六、心痛宁胶囊组方配伍及实验药理研究 | 第33-35页 |
(一) 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 第33-34页 |
(二) 实验及药理研究 | 第34-35页 |
七、易损血液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综述 | 第43-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