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学(物理冶金)论文--金属物理学论文--金属的液体结构和凝固理论论文

Ag-28.1Cu-xSb共晶合金的过冷凝固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7页
   ·引言第17-18页
   ·固-液界面稳定性理论第18-22页
     ·界面稳定性理论第18-22页
       ·成分过冷理论第18-19页
       ·界面稳定性动力学理论(MS理论)第19-20页
       ·过冷熔体中平界面绝对稳定性理论(TK理论)第20-21页
       ·非平衡凝固界面稳定性理论第21-22页
   ·晶体生长理论模型第22-33页
     ·枝晶生长理论模型第22-26页
       ·枝晶生长的稳态理论第22-24页
       ·BCT 模型第24-26页
     ·共晶生长理论模型第26-33页
       ·JH 模型第26-27页
       ·TMK模型第27-29页
       ·KT 模型第29-30页
       ·李周模型第30-32页
       ·LZ 模型第32-33页
   ·过冷共晶合金的组织演化第33-35页
   ·含第三组元共晶合金的定向凝固第35-36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7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47-54页
   ·实验合金第47-49页
   ·实验方法第49-51页
     ·过冷方法第49页
     ·玻璃净化剂制备第49-50页
     ·过冷实验第50-51页
     ·快淬实验第51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51-53页
     ·显微组织分析第51-52页
     ·成分分析第52页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第52页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第三章 过冷Ag-Cu共晶合金凝固时的溶质截留效应第54-72页
   ·溶质截留第54-55页
   ·存在溶质截留时的共晶生长理论第55-61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共晶生长速度测定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四章 低过冷Ag-28.1wt.%Cu共晶合金的胞状凝固第72-95页
   ·过冷工艺研究第73-77页
     ·正交实验工艺方案第73-75页
     ·正交实验结果第75-76页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第76-77页
   ·低过冷度下共晶合金的凝固组织第77-82页
     ·宏观组织第77-78页
     ·微观组织第78-82页
   ·共晶合金的胞状凝固机制第82-90页
     ·过冷凝固过程分析第82-83页
     ·胞状共晶形态的形成第83-86页
     ·区域I内反常共晶组织的形成机制第86-89页
     ·胞状共晶组织的形成过程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第五章 深过冷Ag-28.1wt.%Cu共晶合金的树枝状凝固第95-113页
   ·最高再辉温度第95页
   ·高过冷度下共晶合金的凝固组织第95-100页
     ·试样内部组织第95-99页
     ·试样表面组织第99-100页
   ·不同过冷度下相结构分析第100-101页
   ·共晶合金的树枝状凝固机制第101-109页
     ·共晶枝晶生长第101-105页
     ·反常共晶组织的形成机制第105-107页
     ·共晶组织的演化第107-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第六章 第三组元Sb对Ag-28.1Cu共晶合金过冷凝固的影响第113-136页
   ·第三组元Sb添加量的确定第113-118页
     ·均匀化退火第113-114页
     ·DSC分析第114-116页
     ·X射线衍射分析第116-118页
   ·第三组元Sb在两共晶固相内的平衡分配系数第118-119页
   ·再辉度和再辉速率第119-121页
   ·添加Sb后的合金组织第121-129页
     ·小于临界过冷度下的合金组织第121-125页
     ·大于等于临界过冷度下的合金组织第125-129页
   ·第三组元Sb对Ag-28.1Cu共晶合金过冷凝固行为的影响第129-132页
     ·临界过冷度以下对固-液界面形态的影响第129-130页
     ·对合金生长方式的影响第130-131页
     ·对凝固组织和再辉速率的影响第131-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6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36-139页
   ·主要结论第136-137页
   ·论文创新点第137-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度钢板料拉深成形工艺稳健设计及模具结构拓扑优化
下一篇:磁性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