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公司相互持股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9-1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一) 相互持股的类型 | 第9-12页 |
(二) 相互持股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二、历史发展及现实基础 | 第13-15页 |
(一) 公司人格全面独立 | 第13-14页 |
(二) 股东法人化 | 第14-15页 |
(三) 公司治理机构权力的移转 | 第15页 |
三、公司相互持股的积极效应以及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 第15-19页 |
(一) 形成企业联盟,发展规模经济,做大做强民族产业 | 第16页 |
(二) 扩大公司留利,促进企业追求长期稳定发展 | 第16页 |
(三)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第16-17页 |
(四) 引进“安定股东”,抵御恶意收购,降低经营风险 | 第17页 |
(五) 促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一股独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公司相互持股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冲击 | 第19-29页 |
一、公司相互持股与公司资本原则 | 第19-23页 |
(一) 造成资本虚增及利润不实的效果 | 第19-20页 |
(二) 变相达到股东抽回出资的效果,损害公司资本充实 | 第20-21页 |
(三) 悄然突破对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法律规制 | 第21-22页 |
(四) 规避利润分配的严格程序,违法转移资金 | 第22-23页 |
二、公司相互持股与公司治理机构 | 第23-24页 |
(一) 造成公司所有者的迷失 | 第23页 |
(二) 弱化股东权力,损害股东平等 | 第23-24页 |
(三) 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巩固效应 | 第24页 |
三、公司相互持股与企业集中 | 第24-25页 |
(一) 规避反垄断法的可能 | 第24-25页 |
(二) 导致特定领域内竞争消弭和经济力量过于集中的可能 | 第25页 |
四、公司相互持股与证券市场 | 第25-29页 |
(一) 干扰股票的价格形成机制,造成泡沫经济 | 第26页 |
(二) 诱发内幕交易、关联交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公司相互持股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29-36页 |
一、各国基本立法态度 | 第29-30页 |
二、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立法例的考察 | 第30-34页 |
(一) 德国立法例 | 第30-32页 |
(二) 日本立法例 | 第32-33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例 | 第33页 |
(四) 法国立法例 | 第33-34页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相互持股的立法现状及完善建议 | 第36-50页 |
一、我国公司相互持股的立法回顾和现状 | 第36-38页 |
(一) 回顾 | 第36-37页 |
(二) 立法现状 | 第37-38页 |
二、公司相互持股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38-46页 |
(一) 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相互持股应采的立法态度 | 第38-39页 |
(二) 母子公司间相互持股的法律规制 | 第39-42页 |
(三) 一般公司间相互持股的规制 | 第42-46页 |
三、相关制度梳理 | 第46-50页 |
(一) 外部监控制度 | 第46-49页 |
(二) 内部救济制度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