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植物抗虫的表现及其机理 | 第14-15页 |
| ·植物抗虫性的鉴定方法及抗虫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15-17页 |
| ·植物抗虫性的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 ·植物抗虫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16-17页 |
| ·植物抗虫基因的挖掘利用研究 | 第17-18页 |
| ·植物抗虫遗传 | 第17页 |
| ·抗虫基因的鉴定和克隆 | 第17-18页 |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0-23页 |
| ·亲本的选择和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20-21页 |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 ·白菜类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白菜类作物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离体鉴定抗虫性遗传及其基因等位性分析 | 第25-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 ·两个组合各世代抗虫级值次数分布 | 第27页 |
| ·抗虫性的遗传模型 | 第27-29页 |
|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29-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网室鉴定抗虫性遗传及基因等位性分析 | 第32-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两个组合各世代抗虫级值次数分布 | 第33-34页 |
| ·抗虫性的遗传模型 | 第34-35页 |
|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8-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 ·两抗感组合亲本及F2 群体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40-42页 |
| ·两抗感组合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2-48页 |
| ·讨论 | 第48-51页 |
| ·亲本的选择 | 第48页 |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48-49页 |
| ·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49页 |
| ·偏分离分析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不结球白菜抗虫性状QTL 定位及基因等位性分析 | 第51-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材料 | 第51页 |
| ·抗虫性鉴定及分级标准 | 第51页 |
| ·数据整理和QTL 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 ·离体鉴定不同抗源抗虫基因的QTL 定位与分析 | 第52-53页 |
| ·两组合网室鉴定抗虫性状的QTL 定位与分析 | 第53-54页 |
| ·不同组合离体和网室鉴定抗虫性状QTL 定位的综合分析 | 第54-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