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23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三) 理论框架 | 第18-21页 |
| 1. 交往理论 | 第18-20页 |
| 2. 女性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一、概述 | 第23-30页 |
| (一) 问题引入:农村赡养危机 | 第23-25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 1. 社会养老概念 | 第25-28页 |
| 2. 情感照料概念 | 第28-30页 |
| 二、中国的社会养老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 (一) 机构养老现状 | 第30-31页 |
| (二) 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 第31-40页 |
| 1. 企业养老金状况 | 第33-34页 |
| 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状况 | 第34-35页 |
| 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状况 | 第35-36页 |
| 4.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状况 | 第36-39页 |
| 5. 商业养老保险状况 | 第39-40页 |
| 三、中国社会养老的有限职能与情感照料的匮乏 | 第40-57页 |
| (一) 其实难副的机构养老 | 第40-46页 |
| 1. 来自河南、安徽农村的访谈启示 | 第40-42页 |
| 2. 北京地区机构养老状况调查 | 第42-45页 |
| 3. 机构养老网络调查 | 第45-46页 |
| (二) 功能有限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46-52页 |
| 1. 社会保障制度的中西对比 | 第46-47页 |
| 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与阶层差异 | 第47-49页 |
| 3. 基层对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态度举例 | 第49-52页 |
| (三) 社会养老存在局限的原因分析 | 第52-57页 |
| 1. 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危机与情感照料的缺失 | 第52-53页 |
| 2. 制约机构养老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 3. 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 四、中国家庭养老现状分析 | 第57-60页 |
| 五、中国家庭养老的名实分离与情感照料功能的式微 | 第60-67页 |
| (一) 家庭养老的名实分离与婚居模式密切相关 | 第60-65页 |
| (二) 家庭养老的名实分离与男外女内的分工方式相关 | 第65-67页 |
| 六、引入情感照料,超越传统社会养老 | 第67-77页 |
| (一) 哈贝马斯的理论启迪 | 第67-68页 |
| (二) 完善养老社保体系,但要消除痼疾 | 第68-69页 |
| (三) 重视机构照料,但非只考虑硬件建设 | 第69-70页 |
| (四) 重视家庭照料,但需扭转传统 | 第70-74页 |
| 1. 在农村主要是改单一的女性照料为双方照料 | 第70-72页 |
| 2. 在城市主要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引进多方照料主体 | 第72-74页 |
| (五) 加强与老人的沟通,灵活选择养老方式 | 第74-75页 |
| (六) 结合地区实际,探索其他照料方式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