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1页 |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1-35页 |
1 易损斑块的概念由来、组织学及病理学特征 | 第11-12页 |
·易损斑块的概念由来 | 第11-12页 |
·易损斑块的组织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 | 第12页 |
2 易损斑块的易损机制 | 第12-17页 |
·易损斑块的自身原因 | 第12-16页 |
·薄纤维帽 | 第13页 |
·大脂核 | 第13页 |
·活跃的炎症及免疫反应 | 第13-14页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第14页 |
·血管重塑 | 第14-15页 |
·斑块内的新生血管 | 第15-16页 |
·易损斑块的外部原因 | 第16-17页 |
·血流动力学异常 | 第16-17页 |
·血流成分异常 | 第17页 |
3 预示斑块易损的血清学标志物 | 第17-22页 |
·C反应蛋白 | 第17-18页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 第18-19页 |
·白细胞介素 | 第19-20页 |
·IL-6 | 第19页 |
·IL-18 | 第19-20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20-21页 |
·核因子-kappaB | 第21页 |
·免疫调控信号通路CD40/CD4OL | 第21-22页 |
4 易损斑块的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5 易损斑块的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易损斑块的病理鉴定标准(尸检) | 第23页 |
·整体状态下易损斑块的鉴定标准 | 第23-24页 |
6 易损斑块的干预 | 第24-26页 |
·一般性干预 | 第24页 |
·药物干预 | 第24-26页 |
·他汀类 | 第24-25页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第25页 |
·β受体阻滞剂 | 第25页 |
·抗凝剂及抗血小板制剂 | 第25页 |
·抗氧化剂 | 第25-26页 |
·介入治疗 | 第26页 |
·基因治疗 | 第26页 |
7 易损患者的危险评估 | 第26页 |
8 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机及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5-51页 |
1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命名 | 第35页 |
2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理实体的认识发展 | 第35-36页 |
3 中国古代文献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论述 | 第36-40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实体 | 第36-37页 |
·痰 | 第36-37页 |
·瘀 | 第37页 |
·痰瘀关系 | 第37页 |
·毒 | 第37页 |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血 | 第37-38页 |
·气 | 第37-38页 |
·血 | 第38页 |
·气血关系 | 第38页 |
·动脉粥样硬化与五脏 | 第38-39页 |
·心 | 第38页 |
·肝 | 第38页 |
·脾 | 第38-39页 |
·肺 | 第39页 |
·肾 | 第39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 第39-40页 |
·形体、饮食、劳逸 | 第39页 |
·外邪 | 第39-40页 |
·情志 | 第40页 |
·虚 | 第40页 |
4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机的总体认识 | 第40-41页 |
5 其他理论 | 第41-42页 |
·络病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41-42页 |
·"脉络-血管系统病" | 第41页 |
·"络道亢变"与新生血管 | 第41-42页 |
·以"外科瘤痈"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第42页 |
6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辨证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补肝肾活血法 | 第42-43页 |
·益气健脾化痰法 | 第43页 |
·温阳益心法 | 第43页 |
·活血化瘀法 | 第43-44页 |
·痰瘀同治法 | 第44-45页 |
·清热解毒法 | 第45页 |
·活血解毒法 | 第45-46页 |
7 思考 | 第46-47页 |
8 导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经验 | 第47-51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体辨治 | 第47-48页 |
·从毒论理 | 第47页 |
·通则不病,病则不通 | 第47-48页 |
·从通论治新思路 | 第48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病理状态 | 第48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角药配伍治疗 | 第48-51页 |
·角药配伍理论基础与从状态论治 | 第48-49页 |
·角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应用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