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基于虚拟循环结构(火用)分析的水蒸发冷却技术高效利用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0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数据第11页
     ·我国建筑能耗概况第11-12页
     ·应对策略和技术措施第12页
   ·水蒸发冷却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第12-19页
     ·水蒸发冷却的热力学和传热传质学原理第13-15页
     ·直接水蒸发冷却第15页
     ·间接水蒸发冷却第15页
     ·多级水蒸发冷却第15-16页
     ·两个冷却极限第16-17页
     ·水蒸发冷却设备的结构第17-19页
     ·水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方式和特点第19页
   ·水蒸发冷却技术的历史、现状和研究趋势第19-21页
     ·水蒸发冷却历史第19-20页
     ·国外水蒸发冷却技术现状第20页
     ·国内水蒸发冷却技术现状第20-21页
     ·水蒸发冷却的研究趋势第21页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第21-28页
     ·人体热舒适区的研究第21-22页
     ·不同地区水蒸发冷却技术适应性的研究第22-24页
     ·水蒸发冷却技术传热传质理论的研究第24-25页
     ·水蒸发冷却装置性能的研究第25-26页
     ·水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第26-27页
     ·水蒸发冷却系统的评价研究第27页
     ·水蒸发冷却技术标准的研究第27-28页
     ·其它水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第28页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8-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水蒸发冷却虚拟循环结构的(?)分析第30-38页
   ·水蒸发冷却过程的热力学图示第30-32页
     ·水变化过程的图示第30-31页
     ·湿空气的图示第31-32页
   ·循环过程的构建第32-33页
     ·循环结构的简化第32页
     ·两种基本结构的建立第32-33页
   ·虚拟循环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第33-37页
     ·分析方法的提出第33页
     ·湿空气干空气(?)计算基准的确立第33-34页
     ·虚拟循环结构的(?)分析第34-36页
     ·效率分析第36页
     ·两个准则的提出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提高设备(?)效率的理论研究第38-48页
   ·不同温度的喷淋水与空气之间的传热传质分析第38-39页
   ·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传热传质方程的建立第39-43页
     ·湿空气和喷淋水主要参数属性分析第39-40页
     ·边界条件的数学描述第40-41页
     ·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模型守恒方程的推导第42-43页
   ·直接水蒸发冷却性能分析第43-44页
     ·等焓过程的水蒸发冷却效率第43-44页
     ·直接水蒸发冷却性能的分析第44页
   ·不同温度的喷淋水对显热制冷量的影响第44-47页
     ·问题的提出第44-45页
     ·喷淋水来源的多样性第45-46页
     ·不同的喷淋水温度对显热制冷效果影响的理论分析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直接水蒸发冷却的实验研究第48-71页
   ·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第48-49页
     ·实验目的第48页
     ·实验内容第48-49页
   ·实验的方法第49-54页
     ·实验工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及水平的确定第49-51页
     ·实验的方案与步骤第51-54页
   ·直接水蒸发冷却试验台介绍第54-59页
     ·直接水蒸发冷却模块介绍第55页
     ·工况调节模块介绍第55页
     ·试验台水路改造介绍第55-57页
     ·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第57页
     ·Pt100温度传感器的校核第57-59页
   ·第一阶段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59-66页
     ·迎面空气流速的影响第60-62页
     ·水汽比的影响第62-64页
     ·第一阶段经验公式的拟合第64-65页
     ·最佳迎面空气流速与最佳水汽比的确定第65-66页
   ·第二阶段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66-70页
     ·不同温度的喷淋水对水蒸发冷却效果的影响第66-68页
     ·实验条件下水温控制精度的要求第68-69页
     ·理论分析与实测两种情况下水温控制精度要求的分析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虚拟嵌套结构的性能分析和评价第71-77页
   ·循环嵌套的实现与效果分析第71-74页
     ·嵌套的性能分析第71-72页
     ·循环嵌套的效率计算第72-74页
   ·循环嵌套结构性能的(?)分析第74-76页
   ·本章小节第76-77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全文总结第77-78页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和建议第78页
   ·对未来的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第85-107页
 附录A 近年来我国和世界自然灾害情况第85-87页
 附录B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签署的主要公约、协议第87-88页
 附录C 水蒸发冷却实验原始数据记录第88-103页
 附录D 水蒸发冷却实验数据处理第103-105页
 附录E 主要符号表第105-107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第107页
科研与社会实践第107-108页
研究生和导师简介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Morgenstern-Price法与Sarma法计算岩质—土质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热水蓄热采暖系统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