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1章 住房保障制度的经济理论依据 | 第16-24页 |
·住房的经济学解释 | 第16-17页 |
·住房商品的特殊性 | 第16页 |
·住房价格和住房需求 | 第16-17页 |
·住房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理论支持 | 第17-24页 |
·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 | 第17页 |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 第17-18页 |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 第18-20页 |
·住房过滤模型和梯度消费理论 | 第20-24页 |
第2章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 第24-34页 |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 | 第24-27页 |
·美国住房的现状 | 第24-25页 |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特点 | 第25-27页 |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 第27-29页 |
·新加坡住房现状 | 第27页 |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特点 | 第27-29页 |
·日本住房保障制度 | 第29-31页 |
·日本住房现状 | 第29-30页 |
·日本住房保障制度特点 | 第30-31页 |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 第31-34页 |
·要有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保障 | 第31-32页 |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 第32页 |
·实施分层次的保障体系和完备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32页 |
·实现住房补贴方式从"补砖头"到"补人头"的转变(即实物补贴到货币补贴的转变) | 第32-33页 |
·获得有效的金融系统支持 | 第33-34页 |
第3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34-38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变迁 | 第34-36页 |
·起步和探索阶段(1978-1994年) | 第34-35页 |
·全面转轨阶段(1994-1998年) | 第35页 |
·住房分配货币化深化改革阶段(1998年至今) | 第35-36页 |
·我国住房保障现状与问题 | 第36-38页 |
·经济适用房制度 | 第36-37页 |
·廉租房制度 | 第37-38页 |
第4章 福建省住房保障制度分析 | 第38-50页 |
·福建省各县市低收入家庭情况 | 第38-39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39-44页 |
·廉租房建设 | 第39-40页 |
·经济适用住房 | 第40-43页 |
·限价商品住房 | 第43页 |
·经济租赁住房 | 第43-44页 |
·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44-45页 |
·住房保障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 | 第45-47页 |
·当前福建省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50页 |
·住房保障性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强制性硬约束 | 第47页 |
·与住房需求相比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夹心层",民工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 | 第47-48页 |
·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 | 第48页 |
·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渠道有限,投资主体单一 | 第48-49页 |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保障的支持不够,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缓慢 | 第49-50页 |
第5章 完善福建省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50-58页 |
·以立法规范住房保障行为 | 第50页 |
·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建立以廉租房为主的多层次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50-53页 |
·棚户区改造与廉租房建设相结合 | 第50-51页 |
·多种保障性住房的并轨 | 第51页 |
·积极创新社会性保障住房可租可售模式 | 第51-52页 |
·探索其他保障性住房:经济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建设,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 | 第52页 |
·盘活存量住房和发展公共租赁市场 | 第52-53页 |
·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53-54页 |
·完善收入审核和收入变动的监测机制 | 第53-54页 |
·建立公共住房档案信息系统 | 第54页 |
·创新租赁补贴模式,积极探索"补人头"明贴政策 | 第54-55页 |
·创新资金投入模式 | 第55页 |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 | 第55-56页 |
·完善相关住房税费政策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