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自动问答系统概述 | 第14-20页 |
·问答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第14-15页 |
·问答系统的分类 | 第15-17页 |
·自动问答系统的核心技术 | 第17-19页 |
·自动问答系统的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问答系统的历程及典型系统介绍 | 第20-23页 |
·Start 问答式检索系统 | 第20-21页 |
·Microsoft 的AskMSR | 第21页 |
·复旦大学的QA Track | 第21-22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基于开放域的问答系统 | 第22-23页 |
·问答系统研究现状小结 | 第23页 |
·课题的提出及VIC 模型 | 第23-2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3-26页 |
·VIC 模型 | 第26-29页 |
·测试数据和测试文档的准备 | 第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第29-30页 |
·论文的组织 | 第30-32页 |
2 汉语的语法特点及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第32-4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汉语的语法特点 | 第33-35页 |
·乔姆斯基句法理论 | 第35-37页 |
·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主要技术 | 第37-40页 |
·汉语自动分词 | 第37-39页 |
·词性标注 | 第39-40页 |
·句法分析 | 第40页 |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资源 | 第40-42页 |
·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 介绍 | 第40-41页 |
·概率句法分析器PROP | 第41-42页 |
3 句型系统理论及句型识别 | 第42-68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句型系统及汉语句法结构研究概述 | 第43-50页 |
·句型的形式化与句型语义计算 | 第50-60页 |
·句法同构的描述 | 第50页 |
·句型的形式化定义 | 第50-52页 |
·句型的描述 | 第52-54页 |
·基于句型的句子语义计算 | 第54-58页 |
·汉语句型系统 | 第58-59页 |
·句型的扩展和变换 | 第59-60页 |
·基于VSM 的句型识别 | 第60-66页 |
·基于句型模式的句型结构规约 | 第61-62页 |
·相似度计算 | 第62-65页 |
·句型识别测试 | 第65-66页 |
·小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4 基于疑问句句型的汉语问题理解 | 第68-100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汉语疑问句 | 第69-73页 |
·疑问句与问答系统 | 第70-71页 |
·疑问词与疑问句 | 第71-73页 |
·汉语疑问句句型与问题分类 | 第73-84页 |
·疑问词分类 | 第74-75页 |
·问题分类标准 | 第75-77页 |
·疑问句句型及问题分类 | 第77-82页 |
·疑问句句型及疑问句语义分析 | 第82-84页 |
·问题标准形 | 第84-87页 |
·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 | 第87-94页 |
·“谁”的非疑问用法 | 第88-89页 |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 第89-91页 |
·“哪”“哪里”的非疑问用法 | 第91-93页 |
·“怎么”的非疑问用法 | 第93-94页 |
·问句扩展 | 第94-96页 |
·问句重写 | 第94-95页 |
·信息检索策略的生成 | 第95-96页 |
·问题理解子系统的实现 | 第96-9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5 VIC 中的信息检索研究 | 第100-110页 |
·引言 | 第100页 |
·信息检索的数学模型 | 第100-102页 |
·布尔模型 | 第100-101页 |
·概率模型 | 第101-102页 |
·向量模型 | 第102页 |
·VIC 中改进的向量模型检索研究 | 第102-108页 |
·信息检索模型 | 第103-104页 |
·倒排文档 | 第104页 |
·文档的结构及对相似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改进的倒排文档排序及检索算法 | 第106-107页 |
·试验及结论 | 第107-108页 |
·VIC 中信息检索模块设计 | 第108-110页 |
·文档的组织 | 第108-109页 |
·检索算法 | 第109-110页 |
6 答案抽取方法研究 | 第110-120页 |
·引言 | 第110-111页 |
·答案抽取策略和规则 | 第111-115页 |
·以词作为问题的答案 | 第111-114页 |
·以句子作为问题的答案 | 第114页 |
·以文摘作为问题的答案 | 第114-115页 |
·信息抽取技术 | 第115-118页 |
·命名实体识别 | 第115-116页 |
·指代消解 | 第116-118页 |
·自动文摘技术 | 第118-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研究工作小结 | 第120-121页 |
·本系统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A. 本文所用词性和短语标注标记集 | 第134-135页 |
B. 本文所用的主要符号和标记 | 第135-138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