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电影艺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动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的动机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2 独特的贝托鲁奇 | 第12-17页 |
| ·导演生平 | 第12-13页 |
| ·贝托鲁奇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 第13-17页 |
| ·默片时代的意大利史诗片 | 第13-14页 |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第14-15页 |
| ·法国新浪潮 | 第15-17页 |
| 3 贝托鲁奇电影的文化主题 | 第17-39页 |
| ·政治意识形态浓厚 | 第17-22页 |
|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下的“性”主题 | 第22-34页 |
| ·偷窥与自我窥视 | 第22-26页 |
| ·“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贯穿 | 第26-29页 |
| ·“性”的升华 | 第29-34页 |
| ·魂牵梦萦的东方情结 | 第34-39页 |
| ·东方情结 | 第34-36页 |
| ·锦绣帷幕下的中国梦想 | 第36-39页 |
| 4 贝托鲁奇电影的艺术特征 | 第39-61页 |
| ·叙事特征 | 第39-46页 |
| ·宏大叙事方式 | 第39-40页 |
| ·环型结构叙事 | 第40-41页 |
| ·用电影去解构电影 | 第41-45页 |
| ·明显的叙事视角---突显的摄影机 | 第45-46页 |
| ·隐喻和象征性语言 | 第46-51页 |
| ·镜子---被赋予的隐喻魅力 | 第47-51页 |
| ·门---作为象征性语言出现 | 第51页 |
| ·电影的声画分析 | 第51-61页 |
| ·色彩色调的运用 | 第51-55页 |
| ·斑驳的光影 | 第55-56页 |
| ·纯熟的镜头语言 | 第56-58页 |
| ·音乐与画面的相得益彰 | 第58-61页 |
| 5 镜语系统与文化思想的统一 | 第61-68页 |
| ·影像的跨文化意义 | 第61-63页 |
| ·文化的误读---西方视点下的东方 | 第63-64页 |
| ·用正确的镜语表达错误的思想 | 第64-68页 |
| 6 结语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A 伯纳多·贝托鲁奇作品一览表 | 第71-72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创作影视作品目录 | 第72页 |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