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目录 | 第12-13页 |
0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1. 水稻株高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矮秆相关基因的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水稻矮秆的分类与命名 | 第15-16页 |
·水稻株高的遗传 | 第16-17页 |
·水稻矮生基因的多效性 | 第17-18页 |
·株高的形成机制及相关的基因的克隆 | 第18-24页 |
·与GA_3 相关的基因的克隆 | 第18-20页 |
·与BR 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0-22页 |
·其他矮秆相关基因克隆 | 第22-24页 |
2 植物分枝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植物分枝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24-29页 |
·参与调控叶腋分生组织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26-27页 |
·参与调控腋芽形成及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27-29页 |
·调控腋芽形成的早期分子机制 | 第27-28页 |
·调控腋芽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28-29页 |
·植物激素对植物分枝的调控机制 | 第29-32页 |
·生长素 | 第29-31页 |
·细胞分裂素 | 第31页 |
·脱落酸 | 第31页 |
·独角金萌发素内酯 | 第31-32页 |
3 水稻突变体及突变体来源 | 第32-34页 |
·物理、化学诱变 | 第33页 |
·插入突变 | 第33-34页 |
·转座子插入法 | 第33页 |
·逆转录转座子法 | 第33-34页 |
·T-DNA 插入法 | 第34页 |
4 植物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34-39页 |
·正向遗传学方法 | 第35-37页 |
·图位克隆 | 第35-36页 |
·转座子或T-DNA 标签法 | 第36-37页 |
·反向遗传学 | 第37-39页 |
·RNA 干涉技术 | 第37-38页 |
·TILLING 技术 | 第38-39页 |
5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39-44页 |
·根据Southern 杂交检测的标记 | 第40页 |
·根据PCR 检测的标记 | 第40-42页 |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41页 |
·序列标记位点 | 第41-42页 |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 | 第42页 |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 第42-43页 |
·水稻基因定位和克隆 | 第43-44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4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水稻矮秆少蘖突变体dlt2(t)的鉴定,遗传分析及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6-59页 |
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6-59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群体的构建方法 | 第46-47页 |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47-51页 |
·载体与菌株 | 第47页 |
·化学试剂 | 第47-48页 |
·溶液 | 第48-49页 |
·Taq 酶制备所用的试剂 | 第48页 |
·电泳缓冲液 | 第48页 |
·粒提取中所用的试剂 | 第48-49页 |
·DNA 提取缓冲液 | 第49页 |
·FAA 固定液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50页 |
·Taq 酶的制备 | 第50-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1-55页 |
·性状调查及统计 | 第51-52页 |
·水稻幼苗的GA_3 处理 | 第52页 |
·水稻幼苗的BR 处理 | 第52页 |
·α-淀粉酶的活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SPAD 值的测定 | 第53页 |
·石蜡切片水稻叶片组织观察 | 第53-54页 |
·水稻DNA 的提取 | 第54-55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55-56页 |
·电泳检测 | 第56页 |
·DLT2(t)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6页 |
·DLT2(t)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6-58页 |
·DLT2(t)候选基因测序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9-72页 |
·水稻dlt2(t)突变体的分离和遗传分析 | 第59-61页 |
·矮秆少分蘖dlt2(t)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61页 |
·dlt2(t)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 第61-62页 |
·水稻 dl2t(t)突变体与激素间的关系 | 第62-64页 |
·突变体dlt2(t)对GA_3 的反应 | 第63页 |
·突变体dlt2(t)对BR 的反应 | 第63-64页 |
·突变体dlt2(t)的细胞学结构特点 | 第64-65页 |
·水稻dlt(2)突变体的定位研究 | 第65-72页 |
·DLT2(t) 基因的初定位结果 | 第65-68页 |
·DLT2(t) 基因的精细定位结果 | 第68-70页 |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分析 | 第70-7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突变体dlt2(t)的研究结论 | 第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