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麟的儒者人格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贺麟的生平与著作 | 第13-21页 |
·贺麟的生平 | 第13-14页 |
·就读清华时期 | 第13页 |
·留学时期 | 第13-14页 |
·回国执教时期 | 第14页 |
·贺麟的著作 | 第14-15页 |
·翻译著作 | 第14页 |
·独创著作 | 第14-15页 |
·贺麟的学术渊源 | 第15-21页 |
·陆王心学与康德哲学 | 第16-17页 |
·王夫之历史哲学与黑格尔哲学 | 第17-18页 |
·陆王心学与费希特哲学、谢林哲学、斯宾诺莎哲学 | 第18-21页 |
第2章 儒者人格观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21-27页 |
·儒者人格观的时代背景 | 第21-23页 |
·儒者人格观的思想渊源 | 第23-27页 |
第3章 儒者人格的内涵与特质 | 第27-35页 |
·儒者人格如何可能 | 第27-28页 |
·儒者人格的内涵 | 第28-30页 |
·人格的内涵 | 第28-29页 |
·儒者人格的内涵 | 第29-30页 |
·儒者人格的特质 | 第30-35页 |
·儒者人格特质的外在表现 | 第30-31页 |
·儒者人格特质的内在标准 | 第31-35页 |
第4章 儒者人格的塑造与归宿 | 第35-47页 |
·儒者人格的塑造 | 第35-43页 |
·回到自然 | 第35-37页 |
·循礼而行 | 第37-39页 |
·以五伦观念为基石 | 第39-41页 |
·国民教育 | 第41-43页 |
·儒者人格的归宿 | 第43-47页 |
·制度基础 | 第43-44页 |
·以理想改造社会国家现实 | 第44页 |
·以人格移风易俗 | 第44-45页 |
·以使命报效社会国家 | 第45-47页 |
第5章 儒者人格观的评价 | 第47-57页 |
·儒者人格观的历史意义 | 第47-49页 |
·传承儒学 | 第47-48页 |
·建立军事和经济抗战的道德文化基础 | 第48-49页 |
·儒者人格观的现代意义 | 第49-52页 |
·作为一种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第49-50页 |
·强调意志自由和对道德责任的担当 | 第50-51页 |
·智性倾向 | 第51页 |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 第51-52页 |
·儒者人格观的局限 | 第52-57页 |
·对自由和权利的忽视 | 第52-54页 |
·难以对抗现代国家官僚体系的暴力 | 第54-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