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山地农业景观的内涵 | 第10页 |
·山地农业景观的特征 | 第10-13页 |
·生产性与审美性的融合 | 第10-11页 |
·现代技术与生态技术的结合 | 第11-12页 |
·观光与体验的结合 | 第12-13页 |
·山地农业景观的功能 | 第13-15页 |
·景观生态的功能 | 第13-14页 |
·观光旅游的功能 | 第14页 |
·体验科教的功能 | 第14-15页 |
·国内外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的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景观的格局——过程理论 | 第17-18页 |
·空间聚集与生态流扩散理论 | 第18-19页 |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理论 | 第19页 |
·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页 |
·基于"千层饼"模式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规划理论 | 第19-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4页 |
第3章 重庆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流与物质循环分析 | 第24-40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研究地点及概况 | 第24-27页 |
·野外调查 | 第27页 |
·室内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研究区生境特点分析 | 第28-30页 |
·基于小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流分析 | 第30-31页 |
·基于农户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分析 | 第31-36页 |
·小结 | 第36-40页 |
第4章 基于农业产业与景观生态适宜性的景观生态规划 | 第40-54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研究地点及概况 | 第40-42页 |
·调查方法 | 第42页 |
·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 | 第42页 |
·基于Gis的景观适宜性分析的步骤 | 第42-44页 |
·农业产业的选择 | 第44-47页 |
·地理位置特点 | 第44-45页 |
·五宝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第45页 |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 | 第45-47页 |
·研究区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47-52页 |
·研究区生境特点分析 | 第47-49页 |
·单因子筛选及分级 | 第49页 |
·单因子量化及单因子评价图 | 第49-50页 |
·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52-54页 |
·合理利用适宜用地 | 第52-53页 |
·适度利用较适宜用地 | 第53页 |
·控制利用较不适宜用地 | 第53页 |
·禁止利用不适宜用地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6页 |
第6章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社会实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