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特色语境 | 第9-11页 |
二、有关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源 | 第16-20页 |
一、实践的本体意蕴 | 第16-17页 |
二、实践的认识论意义 | 第17-19页 |
三、实践的内涵及要求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 | 第20-22页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内涵 | 第20-21页 |
二、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定形式 | 第22-25页 |
一、不断产生的鲜活经验进行的新概括 | 第23-24页 |
二、理论创新不断赋予的过程 | 第24-25页 |
三、实践特色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 第25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实践主体的民族性特征 | 第26-29页 |
一、实践主体的本质属性 | 第26-27页 |
二、实践主体的民族性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实践主体的民族性分析 | 第29-32页 |
一、德国的民族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二、英国的民族性考察 | 第30-31页 |
三、法国的民族性批判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 | 第32-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选择性 | 第3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条件 | 第33-34页 |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追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 | 第35-44页 |
第一节 社会发展阶段合乎规律的表征 | 第35-38页 |
一、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统一 | 第35-36页 |
二、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不平衡决定的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三、创造性实践激发出来的时代潮流和时代品格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产生的社会结构 | 第38-40页 |
一、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 第38-39页 |
二、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的主要发展问题 | 第39-40页 |
三、社会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 | 第4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 第40-4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41-42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外在表现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9页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关系 | 第44-45页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 第45-47页 |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路径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