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

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4页
绪论第14-34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4-20页
  一、城市化加速发展第14-16页
  二、城市病表现日益突出第16-17页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第17-20页
 第二节 研究的必要性与目的第20-29页
  一、必要性第20-25页
  二、研究目的第25-2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9-31页
  一、经验研究法第29页
  二、调查问卷法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第29-30页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第30页
  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30-31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五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32-34页
第一章 当前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4-45页
 第一节 宜居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34-42页
  一、城市规模急剧膨胀,资源紧张第34-37页
  二、市民之间的人情日益冷漠第37-38页
  三、市民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第38-40页
  四、城市建设缺乏创新性第40-42页
 第二节 城市发展建设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第42-45页
第二章 国内外有关宜居城市的主要理论第45-90页
 第一节 国外宜居城市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第45-49页
 第二节 国外有关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理论第49-65页
  一、国外有关"宜居城市"概念的产生与丰富第49-58页
  二、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理论第58-65页
 第三节 我国学者对"宜居城市"的理解第65-78页
  一、国内宜居城市建设思想简述第65-67页
  二、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第67-71页
  三、中国主要的宜居城市理论概述第71-78页
 第四节 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的缺陷与不足第78-86页
  一、宜居城市理论产生、发展的基本土壤第78-82页
  二、理论上的不足之处第82-86页
 第五节 时代呼唤新的城市建设理论第86-90页
  一、城市发展与人性发展的需求第87页
  二、提升当代都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需要第87-88页
  三、中国现实国情的呼唤第88-90页
第三章 创新型宜居城市的基本理论第90-141页
 第一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的思想理论基础第90-101页
  一、创新型宜居城市提出的思想基础第90-92页
  二、创新型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第92-101页
 第二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的理论出发点第101-105页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101-102页
  二、积极的天人合一思想第102-103页
  三、创新思想第103-104页
  四、相异性思想第104-105页
 第三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理论的概念及其特征第105-109页
  一、创新型宜居城市的概念及其特点第105-107页
  二、创新型宜居城市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第107-109页
 第四节 建设创新型宜居城市的原则及建设模式第109-116页
  一、基本原则第109-112页
  二、主要建设模式第112-116页
 第五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第116-135页
 第六节 解决当前建设创新型宜居城市面临主要问题的途径第135-141页
  一、建设高品质城市所面临的突出矛盾第135-137页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第137-141页
第四章 创新型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初探第141-177页
 第一节 中国主要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141-147页
  一、目前中国主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及其不足之处第141-145页
  二、本研究指标体系采用的基本方法第145-147页
 第二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指标评价的基本指导原则第147-149页
 第三节 创新型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49-155页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路与方法第149-151页
  二、创新性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151-155页
 第四节 创新性宜居城市的评价与分析第155-163页
  一、确定评价标准及城市分级第155-156页
  二、指标权重的分配第156-160页
  三、主观性指标的处理第160-161页
  四、指标值的计算第161-163页
 第五节 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第163-165页
  一、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创新之处第163-164页
  二、本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第164-165页
 第六节 简化指标体系第165-173页
  一、简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165-166页
  二、简化指标体系第166-173页
 第七节 案例分析第173-177页
  一、数据来源第173页
  二、数据分析及评价结果第173-174页
  三、武汉创新型宜居城市建设的建议措施第174-177页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第177-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6页
附件一第196-201页
附件二第201-203页
附件三第203-204页
后记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私人与公共健康投资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实证分析
下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