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对历史街区发展概况 | 第9页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紧迫性 | 第9-10页 |
·综合评价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先决条件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19-35页 |
·评价学的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评价的基本含义 | 第19页 |
·评价的功能 | 第19页 |
·评价活动的操作过程 | 第19-20页 |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综述 | 第20-25页 |
·历史街区保护历程 | 第20-22页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 | 第25-34页 |
·国外的相关实践 | 第25-27页 |
·我国的相关实践 | 第27-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查研究 | 第35-55页 |
·花园街区历史沿革 | 第35-37页 |
·花园街区现状概况 | 第37-39页 |
·区位条件 | 第37-39页 |
·街区范围 | 第39页 |
·土地利用 | 第39页 |
·花园街区物质空间形态特征 | 第39-51页 |
·花园街区空间景观特征 | 第39-46页 |
·花园街区建筑特征 | 第46-51页 |
·花园街区居民人口特征 | 第51-52页 |
·花园街区人口构成特点 | 第51页 |
·花园街区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第51-52页 |
·花园街区居民的居住情感 | 第52-54页 |
·对街区的满意程度 | 第52-53页 |
·居民未来的搬迁意愿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体系及 | 第55-78页 |
·花园街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58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第55-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的因素 | 第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成 | 第56-58页 |
·花园街区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68页 |
·评价指标定权方法介绍 | 第58-59页 |
·具体的定权方法及步骤 | 第59-68页 |
·花园街区综合评价评分标准 | 第68-72页 |
·评分标准 | 第68页 |
·评分原则 | 第68-72页 |
·花园街区综合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72-77页 |
·得分的计算方法 | 第72-76页 |
·评价结果的统计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基于评价分析的保护更新对策 | 第78-96页 |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78-87页 |
·对特色价值的分析 | 第78-81页 |
·对原貌保存情况的分析 | 第81-85页 |
·对保护开发条件的分析 | 第85-87页 |
·基于评价的保护与更新对策 | 第87-95页 |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建设时序 | 第88-89页 |
·街区功能置换 | 第89页 |
·街区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 第89-91页 |
·改善街区空间环境质量 | 第91-92页 |
·街区保护管理策略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1 张谷英村评价体系 | 第101-102页 |
附录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2-103页 |
附录3 汪清蓉的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表 | 第103-104页 |
附录4 花园街区调研问卷 | 第104-105页 |
附录5 权重咨询表(节选)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