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高性能树脂基体性能 | 第9页 |
| ·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 第9-13页 |
| ·力学性能 | 第9-10页 |
| ·热性能 | 第10-12页 |
| ·电性能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聚酰亚胺简介 | 第13-28页 |
|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3页 |
| ·聚酰亚胺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 ·聚酰亚胺的性能 | 第23-24页 |
| ·聚酰亚胺的应用 | 第24-27页 |
| ·聚酰亚胺分类及结构改性 | 第27-28页 |
| ·聚酰亚胺类别 | 第27页 |
| ·聚酰亚胺结构改性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实验 | 第28-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 ·合成途径 | 第29-3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0-32页 |
| ·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 | 第30-31页 |
| ·1,4-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Q) | 第31页 |
| ·1,3-双(4-氨基苯氧基)苯(TPE-R) | 第31-32页 |
| ·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m-TB) | 第32页 |
| ·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2-36页 |
| ·以TPE-Q和PMDA为单体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32-33页 |
| ·以TPE-Q和PMDA为单体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合成 | 第33页 |
| ·溶剂加入量与固含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 ·以TPE-R和PMDA为单体的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34-35页 |
| ·以TPE-R和PMDA为单体的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5页 |
| ·以m-TB和PMDA为单体的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35-36页 |
| ·以m-TB和PMDA为单体的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36页 |
| ·预聚体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 ·单体的用量比例讨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 ·红外光谱简介 | 第38页 |
| ·聚酰胺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2页 |
| ·PAA_1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 ·PAA_2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 ·PAA_3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 ·聚酰亚胺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5页 |
| ·PI_1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 ·PI_2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PI_3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5-48页 |
| ·PI_1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 ·PI_2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 ·PI_3热重分析 | 第47页 |
| ·三种薄膜的热稳定性能 | 第47-48页 |
| ·热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 ·耐溶剂性分析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