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选择性萃取分离菊酸对映体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手性农药 | 第10-11页 |
·手性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结晶拆分法 | 第11-12页 |
·化学拆分法 | 第12页 |
·动力学拆分法 | 第12-13页 |
·酶拆分法 | 第13页 |
·膜拆分法 | 第13-14页 |
·色谱拆分法 | 第14页 |
·萃取拆分法 | 第14-16页 |
·拟除虫菊酯化学 | 第16-21页 |
·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组成、活性和立体结构 | 第16-18页 |
·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发展 | 第18-21页 |
·拟除虫菊酯中间体 | 第21-28页 |
·菊酸对映体 | 第21-22页 |
·单一光学异构体菊酸的制备方法 | 第22-28页 |
·本课题选题主要目标和任务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菊酸对映体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手性柱的选择 | 第32页 |
·波长的选择 | 第32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2-34页 |
·流动相中乙腈含量对分离的影响 | 第34-35页 |
·流动相的pH对分离的影响 | 第35页 |
·流动相的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35-36页 |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36页 |
·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反式第一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顺式二氯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7页 |
·反式二氯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三氟氯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8页 |
·氰戊菊酸对映体分析方法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手性萃取剂酒石酸酯的合成研究 | 第40-50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原理 | 第42页 |
·L、D-酒石酸酯的合成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带水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4页 |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催化剂种类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酒石酸酯萃取分离菊酸对映体 | 第50-67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萃取分配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6页 |
·酒石酸酯萃取分离反式第一菊酸对映体 | 第52-55页 |
·酒石酸酯萃取分离顺式二氯菊酸对映体 | 第55-59页 |
·酒石酸酯萃取分离三氟氯菊酸对映体 | 第59-63页 |
·酒石酸酯萃取氰戊菊酸对映体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双相(W/O)识别萃取分离菊酸对映体 | 第67-80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实验试剂 | 第67-68页 |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9页 |
·手性萃取剂β-环糊精 | 第69页 |
·双相识别萃取分离反式第一菊酸对映体 | 第69-74页 |
·双相识别萃取分离氰戊菊酸对映体 | 第74-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手性萃取理论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80-88页 |
·引言 | 第80页 |
·萃取分离的基本理论 | 第80-84页 |
·质量守恒原理 | 第80-81页 |
·化学热力学原理 | 第81-84页 |
·萃取剂手性识别作用机理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结论 | 第88-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