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渣、赤泥陶瓷滤球资源化利用去除废水中As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砷的环境特性 | 第10-14页 |
| ·含砷废水的来源 | 第10-11页 |
| ·砷的环境化学性质 | 第11-12页 |
| ·砷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 第12-14页 |
| ·砷污染的治理与控制 | 第14-15页 |
| ·砷污染控制 | 第14-15页 |
| ·砷污染控制标准 | 第15页 |
| ·砷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化学沉淀法除砷 | 第16-17页 |
| ·物理法除砷 | 第17-19页 |
| ·生物法除砷 | 第19-20页 |
| ·镁渣、赤泥的资源化利用与新型陶瓷滤料的开发前景 | 第20-23页 |
| ·镁渣资源化利用 | 第20-21页 |
| ·赤泥资源化利用 | 第21-22页 |
| ·新型陶瓷滤料开发 | 第22-2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 ·模拟含砷废水的配置 | 第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 ·镁渣陶瓷滤球 | 第27-28页 |
| ·负载TiO_2薄膜镁渣陶瓷滤球的制备 | 第28-29页 |
| ·赤泥基生态陶瓷滤球 | 第29页 |
| ·负载TiO_2赤泥基生态陶瓷滤球 | 第29页 |
|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静态试验吸附 | 第31页 |
| ·动力学吸附试验 | 第31页 |
| ·光催化吸附同步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 ·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 第3章 镁渣滤球对As(V)的吸附研究 | 第33-52页 |
|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时间对吸附砷的影响 | 第36页 |
| ·砷浓度对吸附影响 | 第36-37页 |
| ·正交试验分析 | 第37-39页 |
|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9-46页 |
| ·吸附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 | 第39-42页 |
| ·动力学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46-50页 |
| ·吸附等温线方程 | 第46-47页 |
| ·MPB-Ti吸附等温线 | 第47-49页 |
| ·吸附热力学变化情况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三价砷的去除研究 | 第52-61页 |
| ·不同材料与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正交试验分析 | 第53-57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3-55页 |
| ·MPB-Ti与投加量交互作用 | 第55-56页 |
| ·MPB-Ti与吸附时间的交互作用 | 第56页 |
| ·MPB-Ti与初始浓度的交互作用 | 第56-57页 |
| ·MPB-Ti吸附正交试验设计 | 第57-59页 |
| ·MPB-Ti光催化氧化吸附同步去除As(Ⅲ)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一) | 第68页 |
| 致谢(二) | 第68-69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9页 |